烟斗村※论坛—全球华人烟斗社区  The Chinese Pipe Smoking Community -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老巫

实用为主~Former Freehand

[复制链接]

3

主题

82

帖子

356 小时

在线时间

蓝标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7-12-8
最后登录
2024-4-19
发表于 2010-9-18 04: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没看见这么深层的讨论了,楼主一把Former引出了这么细致的分析,而且bo和tom也是我一直很关注的大师,看了村长的分析真是受益匪浅~
看到关于这个戳记的探讨,我倒有点不同的看法,心痒了,想说说~~ 如有不妥,望村友斧正。
首先这个戳记肯定是压上去的这个应该没有争议了。然后就要说到工艺了,村长的设备图片太小了,看不太清,我所知道和用到的是类似于“冲床”(手动)或“钻床”(台钻,也是手动,利用进钻手柄下压施力。)的设备,操作时,先把商标冲头尾部焊上一根钻柄,装入机器的卡头,台钳上固定一个带有U形凹槽的软木,再加上几层厚实的布料,作为基座,这样才不会损伤斗柄。压字时,一手持斗,把位置、角度找准,另一只手操作机器手柄,下压施力。因为斗柄表面有弧度,对于横向字体来说(上图bo的戳记)压的时候,斗柄还要在U形凹槽中适度滚动以达到字体深浅均匀、适中的效果。(一般这种横字体的戳记做成略带凹形,但每把烟斗的斗柄弧度不同,还需适当调整)这个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滑动,否则前功尽弃甚至报废掉!所以力量控制很重要,鉴于压强的原理,接触面积越大,用的力量就需要越大,滑脱的风险也就越大,所以戳记在保证字体清晰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小一些,风险也就小一些。如果字数过多,戳记过大,就需要分开冲压戳记了。这样貌似麻烦些,增加了工序,但能保证不出问题,还是值得的。
以上这个流程是大多数烟斗品牌打标的方法,罗嗦了一大堆,其实熟手操作起来就是十几秒甚至几秒的事。咱们了解了这个流程,就以此分析一下bo的戳记问题,新兵朋友 提到的字体不清楚的问题原因在于戳记字体太小,而木料有纤维质,压下去的字体比不了刻上去的,边缘会有些变化再加上商标冲头字体的“刃口”(也可以说刀刃。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的角度(锋利程度)和高度,会使成品斗字体周围形成凹陷,这样就造成了字体不清的现象。所以说戳记压得过深和过浅都会影响字体的清晰程度。斗师用惯了自己的戳记掌握这个度就轻车熟路了,而用别人的戳记时,往往因为不熟悉字体刃口的高低,而造成戳记不清,这点是可以理解的。
关键是你的第三条从根本错了!首先机器上不可能同时装两个冲头,这点你也承认。说到做摸具……有这个必要吗?两位大师的商标冲头就算是同一家工厂做的也不可能在高矮上完全一样;(模具做起来就要反复测量两个冲头的高度,0.1毫米的误差都不能有)退一步就算是规格完全一样,字体刃口的高矮和“刀锋角度”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但要使两个带有弧面的冲头字体完全在一个平面上,弧度也要分毫不差,还要考虑冲头的字体刃口角度大小,角度小的要高出来点,角度大的要矮一点。)再退一步,就算是前面的问题都解决了,还要针对这把斗算计两个戳记的排列布局……这个实在过份了吧?
罗嗦了一大堆,其实这个戳记问题在老鸟和动手做过烟斗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算什么,可能新兵朋友有点冲动了~还是多看看多想想~~既然你自称新兵,在下就卖个老,村中藏龙卧虎,对于我来说要学的东西有很多,我想你也一样。如果我的话让你不舒服,我先给你赔罪了!多多包涵!!见谅!!!

59

主题

1647

帖子

1306 小时

在线时间

蓝标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8-5
最后登录
2015-6-16
发表于 2010-9-18 07: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村长,这写标记是电脑刻的吧?
IMG_0346.jpg

361

主题

5380

帖子

6923 小时

在线时间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2-12
最后登录
2024-9-1
生日
1979 年
居住地
广东 广州市
发表于 2010-9-18 11: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爱斗之蛆 的帖子

你好,这是用雕刻机人手操作刻出来的 gravograph. 图案比较规整因为是按着预先做好的模板刻的,原理好比人手将预先做好的钢印印压在烟斗上,其中人的因素及难度一点不比打钢印低的。

不是电脑刻的。
DSC03308-1.JPG

361

主题

5380

帖子

6923 小时

在线时间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2-12
最后登录
2024-9-1
生日
1979 年
居住地
广东 广州市
发表于 2010-9-18 12: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周军 的帖子

对于任何烟斗制作者来说,两个戳记码一起打,好比一个人同时骑两辆自行车,算是杂技表演了
新兵蛋子的想法其实很有创意。

无知者无畏。

361

主题

5380

帖子

6923 小时

在线时间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2-12
最后登录
2024-9-1
生日
1979 年
居住地
广东 广州市
发表于 2010-9-18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兵蛋子这两天发了好几帖骂我而且骂得相当没水平且搞人身攻击,这时审核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了。

我们继续进行技术讨论,这个主题相当不错。

3

主题

82

帖子

356 小时

在线时间

蓝标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7-12-8
最后登录
2024-4-19
发表于 2010-9-18 14: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LeslieNg 的帖子

啊,是这呀,上面的小图没看清楚,以为是老外的新鲜工具呢!!这机器我倒是见过,形制不尽相同,道理是一样的,也是铜版模具的。

361

主题

5380

帖子

6923 小时

在线时间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2-12
最后登录
2024-9-1
生日
1979 年
居住地
广东 广州市
发表于 2010-9-19 13: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子 ...
5487641420100505183902062.jpg

4

主题

283

帖子

631 小时

在线时间

禁言

注册时间
2005-4-3
最后登录
2024-5-20
发表于 2010-9-19 15: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怨情仇的“合作”...

这“引子”很带劲呀!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人那点心思心眼心态,前朝现代、庙堂乡野的纷乱纠葛都在这尺幅里了,这画的作者与其说是涛涛和老王,不如说是博尔都,或是“时势造化”。如果之前出现的那把烟斗也是这么个情形,那真是件耐人寻味的好东西。
继续呀!干等一天了也没更新.........

[ 本帖最后由 Pan 于 2010-9-19 23:45 编辑 ]

361

主题

5380

帖子

6923 小时

在线时间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2-12
最后登录
2024-9-1
生日
1979 年
居住地
广东 广州市
发表于 2010-9-20 01: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竹石图》看到的一场古代小宇宙暗战

记得最初在一本好友撰写的画册中见到这幅画时,第一印象极为深刻,当时强烈直觉此画异乎寻常,磁石般吸引着我的眼球,使我凝视再三,并产生某种微弱而又能察觉得出的焦虑不安感,但一时似乎又很难说得清为什么 ...

细读文字,介绍说此画果真大有来头:这是石涛在 1690-1692 年间短暂离开扬州访京,期间在 1691 年与王原祁 “合作” 先后写成的《竹石图》——先由石涛写兰竹,后王原祁补画背景坡石。

后陆续读过几本相关画史,都有提到这段来历,但都只是交代当时作为独创主义大师的石涛访京,与被当时被画坛及统治者尊为正朔的正宗派掌门人、一代宗匠王原祁合作写成的一幅作品。石涛作为明朝遗民,自小出家,自学成才,始终并未加入任一门派而自成一格,写画注重 “我用我法”,不拘成例,并深恶 “仿古” 习气,而成为画坛怪杰翘楚;而作为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王维为宗,并沿马夏、元四家所谓正统脉络一直下来的董其昌一路、其祖父王时敏为董之嫡系弟子的王原祁,以反自然主义、高度格式化、笔笔皆有古人来历、讲究布局笔法的画路存身立世,身居高位,名利双收。他们各自代表了当时中国画坛的两个极端,代表了江湖与庙堂两种立场之最高地位。而明面上,二人还是惺惺相惜,互相欣赏的,故由友人撮合,合写出《竹石图》这一有趣的 crossover 作品。

但这幅画始终萦绕不去,我一直想搞清楚其中奥妙。大概是修画史的往往都挺坏(凡是搞历史的人都是坏的),自觉性极强,都端着不想留下唐突古人的骂名。他们都没有细细分析这幅画而一笔带过。又或者基于注意力管理的原因,确实看漏眼了,都没有仔细思量体味过这幅画的门道而简单将其定性为单纯的 “文化盛事” 和应酬之作。看来我只能靠自己解读了。

从风格和笔法看,此画并未出现很明显的风格对碰:石涛兰竹画得很工细,并未使用粗笔恶墨(“粗笔石涛”),我想这一来是为对方留有一定的余地,不至于逼迫其弃用固有风格补画成一幅风格较统一、很 “毛” 的印象派作品或写成一幅粗细极不协调的怪画。算是一种礼貌。同时工细作法本身也象征一种重视与致敬之意。王原祁的笔法则较多使用黄公望式的皴法及王蒙式的点笔,属其规定动作。

虽则如此,但此画又始终谈不上协调自然,总有一种力量推使我追究到底。

首先,二人墨色都比常规要略为焦深!由于没见过原作(藏于台北故宫),我先是思考图板的因素。但以诸不同画册的印刷图看来,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二人都有意无意地多用浓、干、焦墨,尽可能地少用淡、湿墨。另外,二人都选用以其各自惯用风格而言较为抖擞、飒爽、醒目、绵密甚至毒辣的仿佛打了鸡血似的画法:石涛兰竹处处见鼠尾,纤毫毕露,结合墨色,似乎暗示对方必定要用较淡的墨色及较柔顺的笔法,方能写成一幅传统君臣配的 “标准”、"正常" 水墨画!而王原祁显然并不甘于认输服小,并未动用其风格库中倪瓒式的冷峻简约淡雅墨色和笔法消局了事,而是采用更吸引眼球的点笔及接近极限比例的较大面积皴法写坡石,绵里藏针,接招博弈!

结果,这幅画在在是主角,处处为重墨煞笔,而使得整体效果显得过于平面化,且两股力量都有跳出画外抓取观者注意力的气势劲头。这幅画根本没有配角和跑龙套的元素,将二人各自所写的单独萃取,都能勉强成为一幅独立完整的画作。我想这就是导致上面提到的不安紧张感及审美疲劳的原因。而这种感觉起初又是难以言喻的。细想二人都生于 1642 年,写画时都正值知天命的五十岁,于是无论是下笔功夫还是做事分寸,都到了拿捏极准、不至于过火失态的年岁和人生阶段。

故二人暗中较劲角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先带我家的出去撒泡尿,接下来的事情晚点或改天再讲哈。

361

主题

5380

帖子

6923 小时

在线时间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2-12
最后登录
2024-9-1
生日
1979 年
居住地
广东 广州市
发表于 2010-9-20 03: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帖承接前帖,但并非有意进行对号入座式的类比,虽然二例或许有相通之处。应分别各自理解,不必作过多关联。

我们要逐渐建立透过表象触及本质、独立解读一支斗乃至世间一切物什人事的能力,建立多看原始、直接材料而少听现成结论的独立思考习惯。这或许才是我们超越琐碎细小,真正有趣有用之获益所在。

虽然前两帖都引用了不少典故背景帮助我们进行分析,但我一直认为必须警惕过分依赖背景知识及堆砌思考过程的习气,因为这样易流于学究式的小学考证迂腐,机会成本亦高,毕竟花花世界纷繁复杂,往往不容许我们都通读事事由来,都坐下来喝杯茶抽斗烟细嚼慢品。既要平时用心积累多加思考,尽管确定性往往是天下白痴共有的特质,我们也要利用直觉并信赖直觉,触类旁通,模糊运算,敢抹细节,直路向前,直捣黄龙!

我猜这是用眼看,用心看,以及用脑门鼻尖看的差别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联系本站|〖 烟斗村 〗

GMT+8, 2024-9-13 0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pipevillag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