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标

- 注册时间
- 2004-10-1
- 最后登录
- 2017-7-23
- 生日
- 1981 年 12 月 29 日
|
发表于 2008-7-8 21: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不想再讨论这个帖子了,可是碰巧《北京晚报》7月7日的“五色土”栏目正好刊登了一篇名为『简化字、繁体字及流行语』作者:马承钧 的精彩文章,觉得最能总结简化字与繁体字的特殊文化现象。本人觉得有趣,在村内激烈争辨后,不久在北京晚报上便有了关于此标题的文章,我想这也是一种缘分吧,所以特意择抄此文,送给那些在我们与村长的争论言语间无意伤害到的村友们。
×××××××『简化字、繁体字及流行语』作者:马承钧×××××
去港台或海外旅游,在与同胞接触中常常会遇到文字差异的问题,令人觉得麻烦中也很有趣。
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使用率最广的文字,“仓颉造字”至今已有三千余年。1949年后,中国大陆为了最大范围普及和提高汉字使用的效率,开始全面推行汉字简化工作,简化字很快为内地居民所掌握。可以说,除了汉语工作者和书法家等人群外,目前六十岁以下的内地居民,基本上对繁体字是陌生的。而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圈中,一直在沿用繁体字。简化字与繁体字的“胶着”状态,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近些年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日趋频繁,台湾岛内正刮起一股学习简化字的热潮,不仅各级学校都增设简化字课程,社会上各种形式的简化字培训班也热闹异常,以致许多台湾同胞现在都能轻松识别简化字了。与此同时,一股学习普通话的热潮也在台湾兴起。
文化是相通的,与台湾人纷纷学习、掌握简化字一样,其实内地几年前就已悄然流行过繁体字和所谓的“港台腔”。譬如,不少内地企业的宣传册纷纷改用繁体字,许多商家的招牌也换成繁体字,不少人的名片也印成了繁体字,他们觉得繁体字似乎更能显示中国文化的厚重感;而内地一些青少年、演艺明星甚至电视台主持人等,则把仿效“港台腔”当成一种时髦。
说起简化字与繁体字究竟孰优孰劣,至今仍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人说,繁体字笔划太多,繁琐笨重,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有人云,简化字里的某些字,意思模糊不清、一字多义,失去了汉字原有的内涵与魅力……其实,这些都可以进行探讨,毕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一成不变的东西,汉字当然也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发展。
除了简化字和繁体字之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的习惯用语也有所差异。譬如,国宝熊猫,台湾叫“猫熊”;盒饭,叫“便当”;托儿所,称“幼稚园”;录像带,叫“录影带”;地铁,叫“捷运”;摩托车,称“机车”;宏观,叫“巨观”;知识产权,称“智慧财产权”;“在线”,叫“线上”;软件,叫“软体”……这些不同的用语,其实也不难理解,听多了也就“互通”了。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首度访问大陆,开启“破冰之旅”,他与胡主席的历史性会见举世瞩目,台湾、香港媒体称之为“连胡会”或“胡连会”,这类极富港台特色的习惯用语,简便明了,内地也慢慢接受了;犹记得当时连战先生在北大的演讲和政治文件中时有“愿景”一词,乃是“愿望”、“前景”、“展望”的意思,当初大陆人民觉得很陌生、挺新奇,随后也就适应并接受了,还被写入国共两党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如今,“愿景”、“胡连会”等词汇在中国大陆已经耳熟能详流行开来。
有趣的是,日前CCTV“海峡两岸”频道的一档节目,转播台湾东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为了迎合两岸直航和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台北某大厦挂出一条巨大的红色条幅,上面醒目地印着八个简体汉字:“同志,咱们准备好了!”引得当地市民纷纷扭头观看,觉得新鲜有趣。我想,该条幅的创意者大概以为这样的用语一定能让大陆游客会心一笑、觉得亲切,会有一种“客至如归”的感觉吧。他们哪里知道:如今在大陆,“同志”一词早已风光不再,早被“先生”、“太太”、“小姐”取代了,连官方举办的活动为了尽量“与国际接轨”,现今也不称同志而改称“先生”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简化字与繁体字和不同的流行语,同属华文圈特有的文化现象,但毕竟海峡两岸同宗同源,它们所凸显的正是汉语语境的多元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在这种多元的瑰丽的文化面前,愿海峡两岸和港澳同胞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