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斗村※论坛—全球华人烟斗社区  The Chinese Pipe Smoking Community -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86|回复: 13

[推荐] Nigel Kennedy

[复制链接]

32

主题

182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蓝标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3-3-6
最后登录
2023-1-27
发表于 2003-12-14 21: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季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古典音乐乐曲。在18世纪韦瓦尔第在世的那个时代这四首协奏曲在威尼斯已经很受欢迎了。但后来逐渐被人遗忘,直到四十多年前才被重新发掘出来,现在和它们新作时一样是人们最喜欢的乐曲。

 ;这四首协奏曲除了能够表现每个季节的特色,四首都旋律优美外,各自都有其特点。“春”声音清澈,小提琴欢快地拉出如鸟叫的声音。“夏”充满炎热、令人懒怠的感觉, 就象人闲逛在威尼斯幽雅的庭院,周围昆虫嗡嗡作响,突然暴雨倾盘而下。“秋”使你感觉到片片树叶落下的情景。“冬”使你冻得牙齿直响。

Nigel Kennedy是英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以其特立独行的“朋克”风格以及鲜明的个性享誉古典乐坛。1997年EMI公司发行了由坎尼迪担任独奏,英国室内乐团担任协奏的《维瓦尔蒂 四季》。要知道在当时《四季》的优秀版本已经相当之多,要将如此普及的作品演奏出特色来绝非易事,但是坎尼迪非但让自己的《四季》变得个性十足,而且还创出了100万张的销售奇迹,这个纪录甚至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可见这张唱片的非同凡响之处。坎尼迪赋予了维瓦尔蒂这部传统巴洛克作品以全新的内涵,夸张的造型、犀利而强烈的音色、高超而华丽的技巧,甚至在演奏中加入了“朋克”风格,都让这个版本的《四季》显得特别与众不同。我们特别选择其中的《春》和《夏》两个篇章,大家可以把它与自己手上已有的《四季》进行对比,一定会发掘EMI坎尼迪版的独到一面。

肯尼迪(Nigel Kennedy)的EMI版本销量100万,慕特(Anne-Sophie Mutter)的DG版本达75万。

这就是当年创造100万张销量的版本《维瓦尔蒂 四季》 :
Nigel Kennedy(坎尼迪)/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英国室内乐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3年 Nigel Kennedy 在德国做巡回演出,演出的曲目仍然《维瓦尔蒂 四季》。这次的合作者是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爱乐乐团 ), 可谓是强强联手 。

这就是今年EMI发行的这次演出的版本《维瓦尔蒂 四季》 :
Nigel Kennedy/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爱乐乐团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喜欢Classik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海纳百川,有容为大,百容之中,容人为最。 —— 儒商

1

主题

77

帖子

127 小时

在线时间

禁言

注册时间
2003-4-12
最后登录
2009-11-15
发表于 2004-1-12 23: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偏好marriner在argo的版本。

1

主题

77

帖子

127 小时

在线时间

禁言

注册时间
2003-4-12
最后登录
2009-11-15
发表于 2004-7-18 22: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猫兄的确是性情中人啊,呵呵。我不过是有点直肠子,不喜欢celi,首先是不喜欢他的人格,其次才是不喜欢他的音乐。
先说他的为人。看过一本传记而已,对这个人实在说不出任何好感。以前在魔术号角发过一个帖子,对该书作了摘录,题为《切利的口水》。我想除非已经是忠实的切迷,否则看了都会心生由衷的厌恶——狂不是问题,比他狂的不是没有——而且还鼠肚鸡肠、势利小人。我不否认他有水平——但不象一些评论家捧得那么高,但是这样一个嘴脸的人,听他弄的音乐我会反胃。
其次讲他的音乐。声明一点,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带着鄙视的心态去听他的演绎的,因为那时候我压根没看那本传记。另外,小弟也不是从他的合唱入手的。最早是看他的一个LD,一个朋友借给我的,说他在欧洲怎么怎么红。是他带慕尼黑爱乐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现场,曲目是布鲁克纳第七,个人认为那完全是一个死气沉沉的演出。然后我听了DG出的BRAHMS全部交响曲,说实话,乐团不是一流的情况下弄成那样子也算不易,但是也没到让我击节赞叹的地步。而且那时候的celi可能还没到后来的走火入魔的地步吧。“走火入魔”是我的看法,别人可能认为是极富张力呢。我为什么这么看呢?晚期的celi太拖了,如果说一些慢镜头能够让我们看清楚过程的精妙和细节(我认为furt的弹性速度可以这么比喻),那么完全由慢镜头组成的集合就让我大倒胃口了,而celi的很多演绎正是我说的“慢镜头集合”。我就奇怪了,他的现场有必要这个速度?过去看过BOULEZ的一个自述,说在一个教堂里指挥MAHLER 9,没办法,混响太厉害,速度放到不能再慢细节还是一团糟,可是听过别的录音,一个场子,慕尼黑的大厅没这么糟啊!干什么都得往死里拖啊?就我听过的celi在EMI的那些录音,80年代早期的慕尼黑录音还没到这地步,例如BRUCKNER NO.4,可是听听他的第八,呵呵,一开始还真觉得细致,可是越到后来越受不了。可能象猫兄说的——不要去听第二遍,我是听了第二、第三遍的。
我倒不是去挑他的细节里的毛病,相反,我认为慕尼黑爱乐的水平还是很高的,弦乐很纯净,不过于华丽,又有适度的透明感,低音声部很扎实,铜管也不像chicago那么变态得喧宾夺主(当然有时候很过瘾),很适合演奏BRUCKNER等德奥派和法国的一些音乐。这个乐团本来就不差,KEMPE带的嘛。
说到BRUCKNER,小弟还是心仪WAND的演出,和CELI相似,带的也是德国乐团,同样不是超一流乐团,曲目也不是那么广还有些重叠,都属于晚年才到达顶峰的人物,可是在我眼里,WAND实在是高出一筹。还是那句话:一是人格,二是音乐。
说到现场,小弟倒也是在本地听过一些,现场的精彩的确是唱片难以代替的。只是没有猫兄的条件,羡慕啊!
门外汉,胡诹了一通,猫兄见笑了。

10

主题

62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灰标

Rank: 1

注册时间
2004-2-7
最后登录
2006-8-17
发表于 2004-7-15 15: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弄来了KENNEDY的演奏的WALTON与VAUGHAN WILLIAMS,不知道哪位前辈有所了解?

51

主题

997

帖子

3 小时

在线时间

蓝标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3-11-3
最后登录
2015-3-14
生日
1979 年 3 月 30 日
发表于 2004-7-16 12: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道维吾尔地的四季

本身就是一个足够上世界纪录的曲目了,看到过一本四季所有CD的版本比较书,这位作者也够狂热的了呵呵。好像上面有超过200个版本。

说到我和四季,当然这个曲子已经听过无数遍了,听到后来的,竟然,发现,自己一张四季的CD都没有了。怎么讲,其实四季太可爱了,以至于同一个录音多听2遍,而技术上理解上,四季都不是一个非常难把握的曲子,各种风格去演奏他,都不至于太有争议。就像切利·比达奇,在有生之年从来不出录音,同样的音乐,不应该听到第二遍。好的曲子,在现场,然后留给你的就是永久的回忆。
切利·比达奇的唱片,我把他的晚期都收下了,当然,每次听,都像朝圣,同一张CD,听过之后,1年之内不再去碰它。为什么呢,听我下面说
切利的东西,实在是太。。。找不到形容词,记得1998年切利的CD刚刚上市,也只是一次欧然的机会才知道他的这个传奇癖好,不出唱片,要听,来现场,音乐是不能装入罐头的,同样的音乐,只能发生一次,同样的曲目,每次演出,都是一段不同的旅行。
那天一群人抱回他的贝多芬第5,胡乱一放,其实那天我们只是去朋友家里喝茶,就没有打算仔细听这张CD,结果没想到,都在聊天的一群人,突然就不再说话了,一直听完,掌声出来(他的所有录音全部是音乐会演出版,从来不进录音室),我们都没有人敢于第一个评论。这样的感觉,每次听他的CD,几乎都会产生,尤其是它的布鲁柯纳第7,听得都快哭了。。。。。。以前范过错误,同一张他的CD,一天连续听2次,第二次就再也没有感觉了。现在准备把他的CD封纯,5年后打开听。应该还能给我一次震撼。说到布鲁克那,听过多少个版本,都觉得意犹未尽,听过切利的布鲁克那,终于感觉,布鲁克那的故事,给切利,说清楚了。。。

所以我的唯一的2张四季CD送人之后,就再也没有买过,不过这么多年来我在现场听过的四季,几乎已经可以要有7场了,每场都不同,又一次在上海,商城剧场那个及其不适合室内乐演奏的剧场,听了一次欧洲独奏家室内乐团的演出,所有的乐手都是各大乐团声部首席,用的是及其“下里巴”的处理方式,极其新鲜的一个演出,大概5年前了,记忆犹新。



最近又一次趣事,想到我贝多芬op.40和op.50的两首小提琴浪漫曲,一直没有CD,只有一张祖克曼的LP(和协奏曲一起),所以一直想要买这两个曲子的CD,最好是和什么东西搭在一起,本人买CD一般不买单CD,都是买那种套装,比如谁谁谁的交响曲全集拉,谁谁谁的四重奏拉,嘿嘿,那天发现贝多芬交响曲全集5个版本,钢琴奏鸣曲8个版本,4重奏3个版本。这样倒是一直没有买到什么套装里面送这两个曲子,前一阵在诺丁汉vergin mega store看到DG的格律米欧的版本单行CD,终于放在elo quence这个低价系列重新发行了,他的协奏曲,我正好没有收藏,于是就买下了(因为以前听过)。结果回到家,想,可以一次新的体验了,没想到,我读高中的时候借来听过唯一一遍格律米欧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就这么给从脑子中间唤醒了,完全一样的录音,听得我,一点新鲜感都没有,唉。。晕倒。。。

大家都叫我“猫”,千万别叫我“韦伯”DE BG4AWB FROM SHANGHAI, 73

1

主题

77

帖子

127 小时

在线时间

禁言

注册时间
2003-4-12
最后登录
2009-11-15
发表于 2004-7-16 16: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众口确实难调啊!celibidache?原谅我对他的不敬——势力小人,用老僧坐禅的方法阐释bruckner心中的上帝,居然赢得了一片喝彩,呵呵!听了他的合唱我压根没敢去听他整的第五。要知道他对命运的评价么?“显得像个低级的业余作者写的,最后一个乐章很糟糕,充满了错误的转调。”,我也真算服了他了。

51

主题

997

帖子

3 小时

在线时间

蓝标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3-11-3
最后登录
2015-3-14
生日
1979 年 3 月 30 日
发表于 2004-7-18 11: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录音,现场版?录音室版?


为什么我一直说他的东西,第一次听能够这么震撼,绝对不是因为他的东西的完美,说完美,卡拉扬比较喜欢,卡拉扬的录音一般来说技术上挑不出来什么毛病,最为极致的表现就是《尼伯龙根指环》序曲之序曲《莱茵河的黄金》的序曲(不想把题目扩大到指环全剧,说起来没完没了,有机会当面交流,坛子上太大的题目不适合),那段序曲,各个声部慢慢的进来,整体调子的渐强,一个人用钢琴表现还是不难,其实在一个乐队里,要把握的住整体效果,尤其是这段拍点都很不清楚的曲子,太难了,但是卡拉扬似乎把它按照谱子上面的意思,完全给讲明白了,至今为止,我都没有听到过更加平衡的莱茵河的黄金》的序曲的录音,(nnd,说到这,想起来今年伦敦在演指环全局,但是实在下不了决心去看,开销太大了。)听所尔蒂的这段曲子,相比较下来简直就是粗制滥造。

上面说的心情,我用来听唱片,但是听现场音乐会,则完全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能够称得上几乎完美的乐曲录音,也不计其数,但是,演奏曲子,本来就有两种,比如说每次演出都差不多的,技术上无可挑剔的。还有就是追求现场效果,演出随心情,甚至于不管是否出什么大的纰漏的。我听现场演出,绝对希望能够听到一场激情四射的,而不是一场录音质量的完美演出。几个小例子

几年前,上海音乐厅,澳大利亚青年音乐家乐团,柏林爱乐的首席中提琴作的总监,指挥,下半场贝多芬第五,乐手都是20-30岁的年轻人,音乐厅2层不开放,一层只有一半人,但是那场贝5,热情似火,一个大提琴金发mm,眼睛里的火花,绝对已经“high”了,而且“high”得厉害了。那场音乐会说实话现在想来,极其sexy,非常性感(竟然我要用到性感这个词来形容一场古典音乐会)最后一个音一结束,全场欢呼,阿芒,bravo,encore,已经无法压制了,虽然全场才这么点人。加演曲目达到5个,我们还不肯罢休。。。

第二天(或者是第三天),上海大剧院,伦敦交响乐团(或者是伦敦爱乐乐团,忘记了),全场坐满,下半场,贝多芬第5,嘿嘿,没想到我能够2天听2场贝5,LSO当然名头大,前一天的感觉当然在我心头,这一次当然希望更好,结果,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值得回忆的出彩的地方,无非感觉乐队相当平衡,结束了,全场,礼仪性的鼓掌,没有一个人喊阿芒,bravo,我意象征性叫了两声encore,因为这场音乐会还没有高潮就结束了,不甘心票价,他们也就仪式性的给了一个encore,然后大家排排屁股回家,要不是前面的一场贝5给我的这么强烈的回忆,这场LSO的音乐会基本上可以评选上海大剧院最没有意思的演出了。但是从技术上,还能算是无懈可击

还有一次,上海马林斯基音乐节,那一阵真的疯了,连续上演了几个大部头的,我喜欢莫扎特,当然选择了费加罗婚礼(还有的好像是马勒第2或者第5,具体哪个忘记了,还有就是黑桃皇后,虽然他们的老柴绝对够正宗,但是我不太喜欢这个,也没去),那个费加罗婚礼,照样给我深刻印象,整个曲子速度都非常快,新的感觉,相当爽,当然最后也是鼓红了掌,但是显然这样的录音我是不会去买的,即使买了,也听一边,听第二遍就想着要卖掉了。

又过了大概3天,不是去听黑桃皇后,兄弟去听黑桃皇后,手上有多余的一个“不知名”钢琴家在上海音乐厅的演奏,票子多了,给我,我就去了,结果是一个俄罗斯那边的老头,牛,上办场曲目,贝多芬小品集op.33,嘿那7首小曲,实在是演奏的,让我俯首称臣,太美了,没话讲。嘿嘿,他的下半场是李斯特3首匈牙利狂想曲,还有一首就是和匈牙利狂想曲一直放在一起的那首什么狂想曲,还有一首同样难度的变奏曲,加演一首匈牙利狂想曲(第6号),靠,听得我,都快晕了,能够把这几个曲子连在一起演奏的恐怕不多,台上还是一个老头,并且,各个可圈可点。回到家,马上拿出贝多芬小品op33练习,结果发现他的那些自己加出来的装饰音,我在练习的时候,弹2次,就厌烦了,后来自己弹,再也没有加这些音,只有很少的情况下弹出来,感觉爽,第二次重复一个曲子,还是算了,加了就觉得不是味道。

几个月前在伦敦看魔笛,一开始的几个长音,作为现场乐队,各个声部也没有完全对上,但是这绝对还是一场让我极其满意的演出。这些疵点,绝对影响不了一个值得回忆的演出,但是绝对毁掉一张CD.



黑猫兄竟然从切利第9开始听,其实说到演奏中间的瑕疵,女高音最后都唱破了,即使抛开瑕疵这也是他的贝多芬中间我最不喜欢的一个,第一次听就没有感觉,呵呵。贝多芬第4/5,其实是他第一个出版的CD集中间的一张,那套EMI里面,还有一张好的,是老柴第6。其他都也就不值得大肆宣扬了。但是那个第5,绝对是,超牛。不过,切里的东西,都属于非常有激情的现场演出,他的任何录音,他的乐队都是由瑕疵的,他还喜欢吼,听得非常清楚,就像古尔德喜欢一边弹琴一边唱。

给黑猫兄一个建议,千万别去挑切里的毛病,他的毛病挑不完,融入进取,关掉手机,拔掉电话,坐下来,感觉自己在音乐会现场,听一场演出,你能得到的惊喜,已经在大量音乐会绝迹了。别去听第二遍,任何切里的CD,我现在再听,肯定找不回第一次听得快感了。


好了,现在我已经基本上不在Hi-Fi前面消耗时间了,要听音乐,我,去现场,自己弹钢琴,或者打开我的radio,BBC radio 3,还有classic FM,尤其是BBC radio 3,转播大量英国的现场演出,不用我都去现场听了。现在一般练琴,先把巴赫意大利协奏曲从头到尾搞掉算是热身运动,然后3首肖邦夜曲,然后开始莫扎特奏鸣曲。

大家都叫我“猫”,千万别叫我“韦伯”DE BG4AWB FROM SHANGHAI, 73

51

主题

997

帖子

3 小时

在线时间

蓝标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3-11-3
最后登录
2015-3-14
生日
1979 年 3 月 30 日
发表于 2004-7-19 00: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猫兄殊不知,我韦伯猫对于花边新闻从来不敢兴趣。
听到狗仔队的故事觉得都是低级趣味。
当然对于流行明星,爱怎么炒作就怎么炒作,我是感觉现在大量香港,大陆明星,基本都是属于一砣大便。

不过玩古典,则是对于音乐家的生平有必要了解,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我们喜欢的是他们的音乐,而不是他们本身。
随便举例子,
格伦·古尔德,一个变态的素食者,天天吃面包夹鸡蛋。
卡拉扬,后期的卡拉扬性格简直到了彻底的专横,整个柏林爱乐都面临潜在的解体风险。

要知道,他们都是学音乐的,我现在只关心一些作曲家的生平,为什么呢,比如巴赫莫扎特,他们当时只是匠人,并没有这么高的地位,音乐,就是养活自己的工具,和我们现在每天上班一个道理,而现代的音乐家,可以说从小到大,一直在音乐圈子里,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他们没兴趣,也不关心,也搞不懂。他们只关心他们自己。

其实现在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有人格缺陷,首先,这个行当,你必须要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艺术这个东西,就没有标准可言,你自己都觉得自己错了,还有谁回来肯定你。
作品,当时的匠人,已经把艺术发挥到顶峰了,他们都不称自己是艺术家,只是一个匠人,或者说工人,给贵族写一些小曲儿,画画,无非就是每天的工作,拿一点工资,就这么样了。而现在的艺术家,则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时的匠人还属于商品经济,雇主要什么,他们就搞什么,就是一份工作。现在的艺术家则是自己喜欢什么,搞什么,然后堆在那边卖不出去,然后号称“你们都不理解我的内心”。

我的专业是建筑,当然我搞东西非常理性,从来是功能决定形式,但是我的好多同行则是,先要满足他们内心的建筑,然后再考虑功能,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新建的建筑,你走进去,会有一种迷宫的感觉,实话说,这样的建筑师,不称职。最近的特例,就是北京国家大剧院,法国人借着中国人的钱,借助于存在于一些人中间的莫名其妙的梦想,完整了他自己的一个更加变态的梦想。

说到剧院,伦敦每天50场演出,这50个剧院,要是都造成国家大剧院1/4的规模,那伦敦整个1区就可以全部夷平用来放剧院了,但是,他们的剧院,容量不小,1500人的剧院,入口,小小的几扇门罢了。我找伦敦的“English National Opera”,入口,从它门前走过3次,都没有找到,其实那扇门我都摸到了,就是,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歌剧院阿。。。
北京的那个大蛋,唯一的象征意义,就是,把古典艺术,彻底和平民隔开了。并开创了建筑的先河,原来建筑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周边,不用考虑地形,自己独立存在于那边,这对于建筑来说,我的观点,现代建筑学的所有优良传统,全部,给去掉了,留下的就是一砣大便,永远的放在了我们国家,北京,天安门广场,人大会堂西面,中南海对面,一砣大便,标示着中国人的无知,标示着中国人对中国5000年文化的唾弃。从此,招事世人。
画家音乐家作这种事情无可厚非,建筑师,是要对公众负责的,这样的建筑师,比琼瑶造成的精神毒害,还要深重。这样的建筑师,就该拿来枪毙。

说远了,说到现在的艺术家,我又很多这样的画家,音乐家朋友,当然我尽量不去评论他们的作品,况且我也不能说我就是对的,他们的生活方式,作风,可以说,一般人确实不可能理解,而且,也绝对不会喜欢。我只是和他们做朋友,我不高兴评论他们的作派,只需要交流一些需要交流的东西,就够了。你说切里人品怎么样,我就不去管了,他的解构式的风格,也从来是,喜欢的人,非常动容,不喜欢的,不屑一顾,可能你我正好处于他的作品的两派,我们对他的争论,首先,无穷尽,其次,无结论,我不能证明我,你也不能证明你。其实这无非就是我们听曲子的时候得习惯不同罢了。
大家都叫我“猫”,千万别叫我“韦伯”DE BG4AWB FROM SHANGHAI, 73

361

主题

5381

帖子

6926 小时

在线时间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2-12
最后登录
2024-11-21
生日
1979 年
居住地
广东 广州市
发表于 2004-7-19 03: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鸟巢大剧院,曾经还有学者大声疾呼,认为城市规划者不负公共责任,将风格差异如此悬殊的建筑安插在庄严的北京标志性建筑旁边,并且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新公安部大楼打个正对面,不伦不类云云。

我则有不同的看法,不妥之处,还请韦伯猫兄等恕罪。

我个人认为鸟巢的设立,主要是公关需要。

一来,但凡到过北京的中外游客,我想大概都会对北京地铁、出租车、人行隧道等人们频频接触的公共设施形象多少有点摇头叹气。作为许多中外游客心目中的中国首都形象,引申为中国形象,一部分是由这样设施陈旧欠美感,管理落后的一副副图景拼凑构建而成。不能不算是一个遗憾。我很不明白,从国家形象考虑,为什么国家不拨款整饰这些设施,让来访者感觉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快了些,人民享受的设施美观舒适了些呢?鸟巢的大胆,新颖形象,我想是抵消这样的负面形象的一个努力。作为庞大的标志性建筑,鸟巢会为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媒体今后拍摄北京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传递世界。

二来,在很多外国人心目中,中国仍是一个面向黄土背向天的铁幕、沉重的封闭国家,尤其在对于中国直接来往不多的民间。鸟巢方案体现了一种诚意,表面了一种态度。中国是有勇气采用外国设计师如此大胆狂放的后现代设计,我们对于世界的态度是开放并且大胆的。我想,这种潜移默化的信息,为国家和国民带来的商业机会,以及为国家游走外交领域时面对因不了解和多年来西方媒体 propaganda 造成的西方国民为政客“民力可用”的状况,将有无可估量的软意义。轻重缓急,权衡利弊,我想美与不美这类无法客观定义的范畴而言,已经显得相对不重要了。

法国人有器量接受与凯旋门和卢浮宫形成强烈对比的埃菲尔铁塔和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倒三角,中国人为什么不呢?当然,我想步伐如此快,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难以在一时接受的,而且多少也会有浮躁的嫌疑。

其实所有事情,做出来都会有人叫好有人骂的,很多时,只是换一种骂法而已

51

主题

997

帖子

3 小时

在线时间

蓝标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3-11-3
最后登录
2015-3-14
生日
1979 年 3 月 30 日
发表于 2004-7-19 06: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村长兄,其实中国的城市现代化程度,早已经超过那些发达国家,不管是上海还是北京的人行隧道,我都不敢进入,主要是害怕讨饭的,但是伦敦的人行隧道,则是担心抢劫了。

出租车,上海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北京出租比较乱,但是价钱便宜。地铁,建设晚的北京地铁比伦敦地铁干净多了,和香港地铁差不多,当然上海地铁建设更加晚,当然也更加干净一点。所以说别说中国怎么不好,其实出国看看,国外也就这样了。我们国家的落后,主要是农村的落后,而不是城市。
从城市来看,交通堵塞,伦敦纽约情况和北京上海差不多。

鸟巢的态度,这是政府投资行为,这个东西的投资,是天文数字,完全没有意义,1/3的投资就可以建造这个大剧院,但是那个蛋壳的造价,实在是。

别忘记了,我们国家还有一项工程叫做希望工程,我们的政府还没有足够的钱完成义务教育,但是鸡蛋还是放在那里了。

当然最近大家在研究建筑的“壳文化”,无非就是在一个建筑外面加上一个没有结构作用的装饰壳,北京的奥运田径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全世界现在似乎正有这么一股风。我的感觉是建筑的倒退,不光是对于财富的炫耀和浪费,更是对于资源的浪费。

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出国看看发达国家也就这样了。美国的发达是因为它没有过去,根本不存在推倒一切,因为就没什么可以推倒的。欧洲国家大都在吃老本,老本也吃得差不多了。从这一点上中国完全没有可以自卑的地方。中国的差距,首先在于人口包袱,其次在于意识,一部分人的意识已经赶上了,但是全民的总体意识还是相对落后,这应该靠教育。
教育也需要改革,我的应试教育,没有用,学生都傻了。欧美国家的教育强调的是教会你如何self taught. 在这个国家你遇到选择题的唯一机会,要么市场调查,要么驾照考试,其他考试,几乎只有一题1小时的问答题,慢慢做,和科举制度其实差不多,呵呵

中国的强大,在于对全球资源的再一次分割,全球资源蛋糕已经在2战之后给发达国家分好,我们国家正在动这块蛋糕,这才是矛盾的根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19 6:45:09编辑过]

大家都叫我“猫”,千万别叫我“韦伯”DE BG4AWB FROM SHANGHAI, 7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联系本站|〖 烟斗村 〗

GMT+8, 2024-11-22 04: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pipevillag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