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标
  
- 注册时间
- 2009-8-27
- 最后登录
- 2024-5-8
|
随着斗草产业的“发展”,斗草生产的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欧洲地区,很多牌子都分别集中到几家较大型的烟草厂生产,典型的如德国KK厂(生产了拉特雷、罗伯特、阿斯顿、阿斯特利、solani等牌子)、丹麦orlik厂等等。这有利于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对斗客来说算是“福音”。
但拉特雷、罗伯特、阿斯特利、阿斯顿、原厂的产品质量是不错的(至少传说中如此),但KK代工之后,我试过上述品牌几乎所有V草,但结果均以失望告终——同质化太明显了——完全没有品牌特色——根本就是产地相近的原料烟草、换个比例混合、换个瓶罐包装、换个商标贴上——仅此而已。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各种牌子,已然全部并上规模化的汽轮了。这似乎说明:生产厂家的对质量的印象,已经覆盖了牌子的意义。
至于产地,拉森、peterson、DTM、palnta、马坝,其调味草几乎如出一辙,原料烟草均大多购自非洲,价低质次,就是换换香料及其比例而已。所以,产地因素对烟草内涵品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对“牌子”也是一大打击。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什么呢:
万一SG、E草、GH、GLP、MCC、登喜路这些牌子草,也慢慢重蹈覆辙(现在进行中),慢慢从“同科”变成“同属”,又变成“同种”,并且是庸俗无奇的品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现在就开始贮备退休后的口粮?
[ 本帖最后由 中山医烟侠 于 2012-2-17 23:5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