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斗村※论坛—全球华人烟斗社区  The Chinese Pipe Smoking Community -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26|回复: 5

关于玉的基础知识,从2000年的国际金融时报转来的.

[复制链接]

38

主题

148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绿标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4-9-6
最后登录
2011-9-8
生日
1967 年 9 月 1 日
发表于 2005-10-23 15: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玉器




  辨玉
  □周黎芳
  古玩界鉴定玉器时有句行话:“远看造型近看玉,拿在手上看刀工。”何谓“造型”,即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玉器作品,例:雕有斧形下颚的战国玉龙、汉八刀的玉猪、游丝毛雕的汉玉舞人、鸡心佩等等。当你熟读牢记了作品的时代特征时,那么,当看到一件作品时,首先远看造型就能初步断为哪个年代。这里向大家推荐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大集》一书。此书图文并茂,所以编的玉器绝大部分是出土的“标准器”。至少在时间下限是明确无误的,初涉者经常翻阅,“按图索骥”,必将获益匪浅。
接下来要近看该作品用何玉材制成。大家知道,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用俄罗斯玉、青海玉制成的仿品。据笔者所知,1公斤的上等新疆和田玉价格约为2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同重的青海玉充其量不过上千元。而且在被开采、使用年限上,前者是“爷爷辈”,后者不过十数年光景。试想,断代为汉玉猪的作品怎么有可能是用青海玉制成,也就是讲用青海玉之类加工而成的玉器必定无疑是新品。
“拿在手上看刀工”。玉不雕,不成器。古代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来研磨。而现代工艺是用高速旋转的雕机,由于转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迹,特别是阴刻线等尤为明显。这些细节一是囿于加工手段不同,二是经济利益驱动,往往是无法兼顾的。即使仿品为了达到“做旧”目的,总是省去最后一道打磨工艺———用布壳抛光,使整体作品呈现“旧气”,但是我们还是能从这些最细微处明察秋毫。
仿古玉器的始俑者往往是研究与制作脱节,研究者可以熟知各时代作品的特征,但那些不会操作的工匠们只会制作,有时为使产品易销,刻意追求视觉上的美观,这样“画虎不成反如犬”,制成的作品容易辨别。而一些仿古高手则不惜工本,自己集研究设计和加工制作为一身,改进生产工具,例如用转速很慢的玉雕机精工细作,以求与旧玉器同样的加工效果,最后又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打磨,确实惟妙惟肖,与旧品难分伯仲。但古人“君子无故不去玉”。以传世品为例,由于长时间佩戴在身,经常把玩,加之人体的分泌物、空气的侵蚀、双手的盘摸,经年累月,在玉器表面特别是镂雕处所形成的浓厚包浆,这是仿古件所难仿制的。

  浅谈玉器市场存在的问题
□朱力
  近来各地玉器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为丰富活跃艺术品市场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市场上亦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大量的假货、赝品充斥市场,使刚入门的玉器爱好者束手无策,望而却步。针对当前玉器市场存在严重的作假之风,为避免上当受骗,防止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笔者粗略地归纳几条供初入市者参考。
一、谨防经营手法上的欺诈行为。某些商贩为了兜售生意往往编造生动的故事,讲述他的玉器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或是从老祖宗坟上挖出来的,讲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以此来证明玉器的来历如何正宗。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经不住他们一番花言巧语的介绍,很容易受骗上当。按文管部门规定,旧玉一般在集市上是不允许买卖的,即使是出土的文物,应归属国家所有。因此在玉器市场是不可能有真的古玉,初入门的玉器爱好者切忌不要听信那些谎言,盲目入市,轻易下手。
二、谨防做假者从玉质材料上做手脚。他们利用初入者经验不足,用其他类似玉质的材料冒充玉器,改头换面,以假乱真。大致有三种情况:
1.以石充玉。如用马蹄筋、寿山石、艾叶绿等质地细腻的石材来冒充白玉、碧玉等玉质材料。检验玉与石的最简单办法,用小刀在其边缘处,轻轻刻划一下,如有明显切刀痕迹的是石质材料,真的玉质坚硬,硬度达6-6.5级,一般金属刀具根本不能刻划得动。
2.以玻璃充玉。如用玻璃瑛石之类冒充翡翠白玉、水晶等,这类玻璃仿制品,用内眼能观察到里面有料泡,在花纹边缘处能看见其有磨砂细粒,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质的致密和坚韧性。
3.以高分子材料压模替代。这类假玉没有经过科学仪器设备的测试一般难以识别,关键看器表有无天然玉纹和玉筋。
三、谨防做假者从色质上玩弄手法。他们用质次的玉石材料,采用各种手法在其上面乔装打扮,达到与真古玉表面一样的色质效果,蒙骗外行。
玉的色泽是玉的自然属性,真的古玉不外乎有二种,即“传世古”和“出土古”。古董行业以“传世古”有否“包浆”、“出土古”有否“沁色”,作为鉴别玉器的重要依据。
1.一般传世古玉长期经过空气的侵蚀及把玩时人汗液、分泌物的浸润,玉器的表面就会产生一层光洁润泽的油腊,俗称“包浆”。仿制者为了要有包浆,在其表面涂油,用刷子擦,再经过人工手盘汗擦也会产生包浆,但这层膜非常浅薄,不浓厚,与真古玉表面上的古朴浓厚的老包浆完全不同。
2.一块出土古玉长期受地下各种物质的侵蚀,受地气的薰蒸,玉器内在物质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出现“土锈”、“土斑”等各种颜色,俗称“沁色”。做假者为了达到玉器上有沁色,把仿制的新玉器先是蒸、闷、烧、煎炸,然后用动物血液染上或用硝酸进行腐蚀,再把其掩埋在土里一段时间,取出也会产生“沁色”。但做假的沁色不自然,感觉像是涂上去的,颜色比较醒目;真的出土古玉,因经过千百年的腐蚀渗透,沁色比较自然均匀,带有旧气。
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仿古制作工艺愈来愈先进,仿古程度愈来愈逼真,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洞察力,特别对于刚入门的玉器爱好者,最好能在懂行的师傅带领下进入玉市,在玉市中多看、多问、多比较、多思考少买,相信在收藏的天地里一定能大有长进。

  历代玉器雕琢技法
□上海文物商店孙玉良
  玉不琢,不成器。顾名思义,每件玉器都要经过精心雕琢,至少要经过切割,才能成为一件工艺精美或素面莹润的艺术品,了解历代玉器的雕琢技法或称切工、做工,对鉴定玉器的年代不无禅益。
新石器时代,由于所用的生产工具都是由石器制成,器物的做工受到限制,器物开片大多厚薄不均匀,往往一边厚一边薄,甚至出现开片时错位的痕迹,而且造型不规整,如圆形的器物不够圆等。器物的刃部不够锋利。如玉刀、玉斧、玉铲的刃部较厚钝,钻孔往往出现上部大下部小的圆锥形,侧观孔壁边缘往往留有旋转纹。
红山文化玉器,雕琢追求神韵,体表光洁,边缘过渡自然,碾磨技术精湛,片状器物边缘较薄,似有刃,表面无玻璃光,但光泽细腻,个别器物表面有斑坑,小而深,呈密集状。
良渚文化玉器,直线纹是由笔直的阴线构成,细曲线纹是短而细的线条错落连接而成。两种不同做工的线条在同一器物上并存,就是鉴定其真伪的根据。
商朝由于对石制工具作了进一步的磨光和修整,使这些工具更加锋利和适用,特别是青铜工具的使用,使琢磨玉器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能开出比较均匀而薄的玉片。器物打眼的方法大部分均为两面对打,形成外眼大、里眼小的现象,俗称“马蹄眼”。在纹饰刻划上,商朝是三多三少,即直线条多,弯线条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短线条多,长线条少。商朝精致的器物上运用双钩拟阳线的做工刻划,就是在器物上运用双线并列的阴线条刻划,以形成一条阳线呈现,俗称双钩线或双钩拟阳线。
西周玉器的做工,重视对纹饰的布局,线条渐趋繁复,以略带弧形的线条为主,较多地使用长弧线,尤其是西周中晚期纹饰的结构与雕琢方法,与商代极不相同,阴纹纹饰开始出现互相勾连,阴刻线一面磨成坡状,有斜刀的痕迹,俗称“一面坡阴线”。“一面坡阴线”是西周玉器的典型做工。
春秋时代玉器的做工和前朝对比,有新的进步,更注重磨制。春秋纹饰在西周晚期出现互相勾连的基础上,出现了卷曲相连的纹饰,布局满而密,不留空白。春秋晚期出现以隐起的密集的浮雕纹,并有平面浅阴刻宽带纹。器物开片薄均匀规整,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即刻花纹、线条时在线条边缘留下很多刀痕)。
战国玉器刀工精细,器物边角垂直锋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面,尤其是阴线糟内光泽强烈。孔洞内壁匀称光滑,极少见到因工具不力而残留的制作痕迹。主要是由于铁制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琢玉工艺突飞猛进。战国玉器半浮雕、透雕盛行,对动物形象的刻划,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于细微处见奇观,极力刻划出动物的本质特征。
汉代玉器物的做工特点,善于运用阴刻线,线条豪放,没有战国时代精细,器物棱角琢磨圆滑,大件器物刻工较粗,小件器物刻工较精细,细线条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迹,线条不甚连贯。穿孔器物的孔洞内壁往往不够光滑,常留有拉丝痕迹。汉代的葬玉运用“汉八刀”做工。“汉八刀”做工,不是代表整个汉代玉器的做工,而是仅指汉代“葬玉”的做工。汉代的“汉八刀”是指采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刻划,运用推拓磨的雕琢技法,刀法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刚劲挺拔,线条无丝毫崩裂状和刀痕之迹。代表作品是玉猪、玉蝉、玉翁仲。
唐代玉器刻工精细,细线条多。特别在唐代带板上的人物,通身饰以短而密集的阴线。在动物的脚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细线条,带板上采用减地法,即池面隐起做工,刻线带有绘画性。
宋元时代玉器,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在玉器上也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南方刻工细腻工整,北方刻工刚劲有力。但整体来说,雕刻的线条总感细弱。兽件的身上一般有上下对穿孔,且孔洞以方形为多,人物脸部的五官往往处于同一平面,且“八字眉”服饰上有浅细的“米字型”刻划。到元代刻工一般粗犷有力,器表面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还有险刀现象出现,抛光不甚讲究。
明代玉器有了新飞跃,以扬州、苏州为中心,琢玉业开始大发展。刀工粗壮,浑厚有力,生动活泼,写生味浓厚,出现了浮雕、镂空做工,还有双层,甚至三层的镂雕。器物表面玻璃光泽强烈,大件器物的表面也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
清朝玉器特别是乾隆时期,玉器工艺迅猛发展,是我国治玉史上空前繁荣时期。这时期玉器精雕细琢,形象逼真,大量巧作作品问世,刻划线条精细,磨光平滑,立体感强,花果的枝叶脉络雕刻明显,栩栩如生。镂空、半浮雕、浮雕三种雕法盛行。其中以半浮雕和浮雕为主。嘉庆以后的玉器,其雕工慢慢趋向粗糙失真和呆滞。

38

主题

148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绿标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4-9-6
最后登录
2011-9-8
生日
1967 年 9 月 1 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3 15: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1 生 坑 或称土古,指新出土或出后未经盘熟的器物。
2 蚀 斑 俗称土蚀、土锈、土咬、土吃、指玉质表面遭土侵蚀形成的斑纹。
3 嵌 宝 指在上留下原料的表皮作为特殊装饰,或利用为巧色。
4 切割痕 切割玉器时,切割工具在玉料表面留下的痕迹。
5 拉锯痕 俗称拉丝痕,指某些器物孔洞中留下的锯拉痕迹。
6 熟 坑 或称传世古,指未经入土或早年出土后经人工盘熟的器物。
7 水银沁 以黑色颜料浸染而成,颜色内浅外深。
8 白 化 玉器入土后,受到埋藏环境的影响,其显微结构变松,透明度丧失,颜色变白的现象。

38

主题

148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绿标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4-9-6
最后登录
2011-9-8
生日
1967 年 9 月 1 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3 15: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 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 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 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 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新工的工序是: 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 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 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1、 线条: 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 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 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 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 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2、 钻孔: 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 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直。

3、 开窗: 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 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4、成洞: 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由于切削量大,往往选用的砂浆砂粒粗,于是在洞的内壁上,会留下粗粗的磨砂现象。 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过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状磨痕。


5、 掏膛: 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 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 压地: 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 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7、 抛光: 老工抛光均匀,柔润可爱。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因为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新工抛光急成,特别是粗工,工件上的弯曲弧度时有过渡不匀,边边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见到抛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

8、 圆雕: 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

9、 粗沟: 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 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糙现象,边坡有磨痕。

以上9点不是每件玉器都会全有,有些特征表现也会不够典型。 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还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断了。   如果我们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质老化沁色自然,那么一般不用关心它会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 反过来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征,那一定是现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过沁,甚至编出一个刚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轉貼自玉苑

3

主题

166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绿标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5-3-4
最后登录
2016-5-4
发表于 2005-10-25 10: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tdaphne
“我们是伞兵,中尉,本来就应该被包围的。”

83

主题

1185

帖子

520 小时

在线时间

禁言

注册时间
2004-6-9
最后登录
2011-5-7
发表于 2005-10-25 20: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汪汪~拉自己的BB,让别人捡去吧...

27

主题

746

帖子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绿标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11-10-8
最后登录
2013-2-4
发表于 2012-9-2 20: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很详细,如果能图文并茂就更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联系本站|〖 烟斗村 〗

GMT+8, 2024-11-21 22: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pipevillag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