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标
- 注册时间
- 2009-12-10
- 最后登录
- 2022-5-30
- 生日
- 1977 年 4 月 20 日
|
发表于 2010-2-24 00: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ckboff924 于 2010-2-20 22:24 发表
這不是dunhill皮袋嗎(MS製作?) 請問yesgo您那圖上的長者是誰 ,有點像Milstein
回禀帮主:
请恕在下才疏学浅兼见识不广,确实没见过DUNHILL的烟斗皮袋子,所以觉得比较新鲜;
另,此处MS=貌似,引起帮主误会了,不好意思哈哈。
图上长者乃萨特,百度简介如下,请帮主过目:
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于1929年毕业于被称为“哲学家摇篮”的巴黎师范学院。1933至1934年间至柏林的法兰西研究所研究现象学,以后陆续发表四篇论文:《自我的超越》(1934年)、《想象》(1936年)、《情绪理论大纲》(1939年)和《影象论》(1940年)。二次大战爆发以后,他于1938年应征入伍,1940年被俘,在德国的战俘营里研读了海德格尔的著作。1941年发表代表作《存在与虚无》,受到人们的欢迎,被称作“反对附敌的哲学宣言”。1945年创办了著名的《现代》杂志。在1946年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他又更具体地阐述了存在主义的现实社会意义。战后他思想左转,信奉马克思主义,但不参加**党,只做**党的同路人。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与**党分道扬镳,但仍坚持左派立场,反越战,反苏联侵略。1960年发表《辩证理性批判》,此外,还写了大量剧本和小说。1964年他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不愿意被改造成体制中人”。萨特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但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他于1959年访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中国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是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他还多次在法国发表文章,赞扬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他支持学生运动。晚年写《福楼拜访》。萨特与他的同学、著名的女哲学家西蒙·波伏娃是终生情侣,但没有结婚,他生活简朴,独自住在巴黎拉丁区,常在咖啡馆与人聊天。他逝世时,巴黎五万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纪念这位象征时代精神的哲学家。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