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日本的艺术审美,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新学习:
1。极简色的推崇,包括中间色运用。其实这正是我们汉唐以前的审美观。比如:黑、白、灰。而我们现在的审美什么大红大绿,都是糟粕。
2。坚实的“主形”。摈弃繁复的“副形”。
3。留空。大量的留白、留空而不是到处的“满”。突出“主形”。
4。“静”的仪式感。这是小鬼子对“道”的推崇。
5。对材质的原始感的保留,但却突出材质的“精”
6。强调“比重”,不一定是对称,但是有力、压重。
7。特有东方材料的保持,比如:竹、丝绸。。
8。统一的“形”与“色”,崇尚自然。
抛砖引玉了。虎威兄是审美的行家,今后很希望多拜读您对于烟斗造型审美的评论。对于烟斗这一门在审美层面的讨论,村里一直是不多见的,有点遗憾 -- 大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真”和“善”上,例如:东西真假,材料优劣,结构合理性,并且由此导致的吸烟质量好不好,当然还有价钱行情好不好这样更普世层面的关注上面,很少触及到“美”的话题。
刚好小弟手头上有些基本印证兄的观察心得的日式茶器图片 (茶釜、生铁壶),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希望狗尾续貂为这个话题做点贡献。
http://www.pipevillage.org/community/attachments/dvbbs/uploadImages/20068314133807.jpg
http://www.pipevillage.org/community/attachments/dvbbs/uploadImages/200683110112739.jpg
茶釜和生铁壶,由于选用生铁和黄铜作为材质,表露出材质的天然中性颜色,很是素雅。有趣的对比是我们的景泰蓝使用铜胎,却在上面烧大红大绿大黄大蓝的釉彩,非常热闹。
虽然或多或少使用铉纹、鼓钉、开光等等的装饰性元素,但这两件器物都算是光素货。不知道兄“坚实的‘主形’。摈弃繁复的‘副形’。”是不是指这个,还请指教。
黄铜炉子较大面积的开光和生铁壶提梁下中空的“留白”。
生铁壶和生铁茶釜表面经过自然氧化造成某种原始感,并未影响对选材用心的信任感。
第一件茶釜:铜炉的上下比例产生某种扎实感;茶釜上部轻巧,呈流线型向下拓宽,上轻下重,稳重自然;而铜炉的束腰产生健美感,炉身和炉脚更让人联想起矫健之士 flexing his muscles, 哈哈;最绝的是生铁壶的功能性提梁的处理方式 --如行云流水的线条令原本生硬笨重让人不可避免产生头重脚轻之感一扫而空! 两件器物一件庄重有力,一件成功摆脱因为结构和功能而导致的失衡感。
胡言乱语一通,其实虎威兄才是行家,还请有空多给解说解说。
说回咱们的烟斗,仔细琢磨过以后,觉得用竹管不易处理,因为斗身运用了较复杂的蚀刻雕凿手法,竹管如果节疤较密的话,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失去了对斗钵应有的注意力。
嗯,或者用颜色斑纹较单一的浅色牛角做 extension 会好看!
http://www.pipevillage.com/newforum/dispbbs1.asp?boardID=15&RootID=21884&ID=21884
刚才写帖子的时候车仔发现居然没人理他,很不爽,总是过来滋扰我要 attention,害我忘了提老 T 对于日本名匠德富的招牌不对称处理的精彩阐述 ...
再说几句
感谢村长的夸奖,对于烟斗造型审美,我也是有感而发,如果能引起朋友们的共鸣,我也很开心。
村长贴的图,这些是你的藏品吗?挺漂亮的。那个铁提壶基本上就是我说的--坚实的“主形”。摈弃繁复的“副形”。还有高高的提把,中间的留空,就是突出壶底的“主形”。其实,这些在我们的紫砂壶艺术中也有无数体现。许多紫砂大师,也同样有着这种意趣。我们中国画里,传统的教学也经常讲到“留白”等等,其实都是对画面平衡的要求。比如中国篆刻里,最后的步骤通常会“破残”,就是用刀刻或磕掉原本整齐的印体,造成印体图案边角等处类似自然磕碰的痕迹。这样的目的,一是追求一种复古的自然情趣(因为古印章保存中总有磕碰),所谓“求古”。另一面,其实也是一种对画面比重再调整的手段,一种“不平衡”的平衡美。
说回我们的烟斗,每个人对收藏的乐趣不同,如同烟斗,在我,就是享受抽烟斗时的怡然自得--“精神按摩”,还有就是烟斗本身的艺术之美---“视觉按摩”。
我也见过不少国产烟斗,相信各位村友比我更有体会,不是要贬低国产货。平心而论,很多国产烟斗,品质还不差。工艺上的欠缺也还是可以弥补的,毕竟仅仅是个烟斗,结构不复杂。我们其它复杂的工艺品多的是,相信工艺的改造不成问题。但难改的便是“艺术品味”,根源还是“审美情趣”。因为这“审美情趣”常常是虚无的,并不像具体的工艺流程那样可以言说清晰,有目可循。这是制作师个人的内在修养。正因如此,反而让大家忽视不见。
比如村友“大阿斗”兄的几支鼠李烟斗,其实工艺上不错了,但是在艺术品位上还值得商榷。(这里先向“大阿斗”兄致歉,我并非要“拍砖”完全是建议,对与不对,还望“大阿斗”兄海涵!)有以下几点还望相互讨论:
1。木色的运用。比如鼠李根瘤木质的特点,是否要考虑一下颜色的搭配?简单的讲,极浅色的木质和极深的烟嘴是否合适?比如需要一个间色加在中间,作为过渡。
2。所谓坚实的“主形”。摈弃繁复的“副形”。举例:随形斗(freehand)外形不应随意转弯,不应过分多的圆弧。要以根瘤斗体为主体形,反复细心修改方案,不应被根瘤的其他部分喧宾夺主。
3。一定要有“比重”,不一定是对称的,但斗体为主。
4。如果可能,尽量突出材质的自然感觉。这可在上漆的步骤、还有斗体表面的材质处理上下功夫。
5,可以考虑东方特有的风格及材料,作为辅料。如:竹、原木等。
还有很多,不一一讲了,不知我这么说“大阿斗”兄弟能否明白,不过有几个方法可以在艺术审美上提高很快,仅供参考:
1。找你当地的艺术院校,学个短期的素描、色彩。这能帮你有基本的美术基础。
2。平时找个A4 的速写本,画速写(人物为主),每张5分钟。这能帮你有基本的造型基础,控制能力。
3。多看其它艺术品,不要只从烟斗入手。比如:陶艺、漆器、我们的紫砂壶。要以古代的精品为主(包括小日本的)。这能帮你提高传统审美。
4。多看现代艺术品。这能帮你把握时代趋势。
5。看完了,还要画。 画出自己的见解和不同。 这能帮你实际运用。
6。当然,还要经常来烟斗村逛逛,让大家“拍拍砖”,玩笑!
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对与不对,还望“大阿斗”兄海涵!
其实,审美观是很个人化、很民族化的。所谓“甲之桃李,乙之砒霜”。但是在一定环境下、相似的文明水平,审美的标准还是近似的。比如:一个好莱坞公认的美女,放在亚洲,你也会认为她美,就是放在非洲,也会认为她美。但是比如现在某个原始部落,要把下颚穿透,放一个大金属圈,再垫块木头,认为很美。但是相信大多数文明社会不会苟同这种“美“。所以,美是:相对的、个人化的、民族化的、主观性的、历史性的。
我们今天讲到的”日本的审美观“,并不是说这是绝对的、唯一的标准。只是,他是面镜子、或者说“日本”是我们宋朝以前中华文化的一个活化石!是帮助我们找到、找回原本属于我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一把钥匙。他们保存完好,封存在那里,而我们刚刚丢失殆尽,糟粕太多。
记得大学时到陕北写生,在偏远的村落里,我们在农民家找到不少千年前的陶罐,很多都是素色,有些已经颜色褪尽。但是你把它们放在一起,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些陶罐的造型和日本的陶艺何其相似!如同村长在上面贴子的茶釜形状,也可以找到相同的陶罐。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其实老祖宗早就系统的陈述过我们的“审美情趣”,这不但独特,而且深深影响着其他亚洲文化。但是可惜,近代百年被毁之殆尽!我一直认为对汉文化毁灭最大的是三个阶段:
1。清朝的三百年(有继承、有毁坏!)
2。1950年前混乱的战争年代
3。文革时期
而其中以文革对汉文化的摧毁最为严重,基本上是连根拔起,片羽未存。众所周知的我就不讲了,单举一例,改革开放前,全中国人民都是一种款式的“制服衣”,就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就是现在,你大江南北的逛一逛,除了几个现代化大城市和几个少数民族地区,你会发现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建筑,无一例外都是一样的“豆腐块”标准式,全无民族特色,更谈不上“艺术”。要么,就是象北京的有些建筑,在“豆腐块”上加一个“中式帽子”般的瓦顶,以为这就是复古了,中式了,让你啼笑皆非。还有军装的设计、演变,也是我们时代变化的“标准缩影”。还有满街大红大绿的秧歌,晨起太极拳播放的音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总之,你可以找到很多我们文化被摧毁得体无完肤的例证。
过去的,我们无法改变,我想说的是,起码现在我们可以尝试,尝试找回我们本应有的民族的精华,创造出新的优秀的。记得前一段,在网上看到杭州有些青年穿上自制的“汉服”踏青,还有对中式民族服装的争论,还有近几年来许多越来越精美的书籍装桢设计,等等。这些都表明起码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有意识的找回我们的民族审美了!
这会是个趋势,我坚信,因为:“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自然回归”。
诸位以为呢?
烟斗领域的美学
太深了,小弟还在领悟中。谢谢虎威兄的鼓励,阿斗会努力的。现今烟斗的价值已是多方面的因素了,材料、性能、品牌、工艺、美学、饰品、等等,对烟斗价值的评判已不能单一的考量了。就收藏而言,小弟感觉美学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小弟肤浅,不敢评说。
20年前小弟在日本时曾感受过这样一件事:在大板市街边的一个小餐馆与一位日本人一起用餐时,他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有豆腐吗?”(可想而知此人的修为),我谦虚的告诉他:“日本语豆腐的发音是从中国传来得”,也不知他听出我的话中话没有。但此事却让我想了很多......(骄傲)。现今很多身边的餐馆都有“日本豆腐”这道菜......(惭愧)。“躬身潜学,不遗余力”日本人的精神不该小看。
老辈的好东西,如不发扬光大,创新进取,我辈惭愧呀!
请前辈们多聊聊美学在烟斗方面的体现,也让小弟进步快些。先谢过。 回虎威兄:茶釜和生铁壶都是朋友的用品。这些茶器要弄不难,但我想求精,例如铜器如“建水”之类的东西,我想收中川净益的制品,因为他们家有 11 代制作铜器的传承。这些茶器行情相对稳定,最近我在集中火力搞行情不稳定的明式家具(最近又有斩获 ...),呵呵,那么事情只能分先后轻重缓急进行;更主要的是找到合意合眼的好东西需要缘分和机会。
说起图章的人工“破残”,我猜除了美学考量以外,也许此中还蕴涵我们老祖宗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 -- 完美的东西通常都短命,过分追求完美会折福折寿。在玉件里,也有这种做法:“福”字玉牌一角的厚度被刻意打薄,为什么一块做得好好的规整立方体玉牌要这么干呢?这是中国人的天地哲学,过分追求完满完美,代价是要折“福”的。
在日本传统审美观中,也有追求破蚀残枯美的调调,不知道除了审美原因以外,背后有没有上面提到的中国传统天地观在起作用?
$.02 看了村长的回帖,才验证了大凡爱烟斗的人,也都爱收藏紫砂、陶艺、玉器、明式家具之类,皆归同路!!咱们都是恋物癖啊!
其他村友兄弟,对烟斗的美学方面有什么见地,一起聊聊吧! 以下是引用虎威在2006-8-5 0:12:49的发言:
看了村长的回帖,才验证了大凡爱烟斗的人,也都爱收藏紫砂、陶艺、玉器、明式家具之类,皆归同路!!咱们都是恋物癖啊!
这段话我不敢苟同!这不一定,不能一概而论。
我本人不是艺术出身所以没有虎威那么多的专用名词,我贴上的那两个网站不知大家是不是用心去看了。东方艺术更多讲究的是无为之间的平衡,前者也就是虎威买斗的这家,有为的内容颇多,这是西方烟斗大师们的一贯理念,举个例子:Bo.nordh(我们应该缅怀的大师之一)
http://img529.photo.163.com/war-bell/61411761/1653076136.jpg
鹦鹉螺
石楠木纹的控制已经是如火纯青了。我们惊叹的是做工。
http://img548.photo.163.com/war-bell/62293921/1681150324.jpg
后一个网站上摘落下来的斗
与虎威的斗作比,是不是有更多的自然无为的成分在里面(自然不是指那一部分竹根)。我们惊叹的是意蕴。
再看一个
Peter Heeschen
http://www.cigarpipe.net/upimage/200631015562.JPG
(此图片摘于“烟波致爽阁”)
仔细看那部分竹根的处理,我们惊叹的是用心。
我列举了这几把斗,分别代表了几种不同的风格和制作理念,不是简单的用美学概念就可以套用的,是需要去理解的。
为什麽很多斗客都很喜欢Baldo Baldi的作品呢?只是简单的喜欢他的做工么?显然不可能,那喜欢的又是什麽呢?
讲到这里,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老T的那张帖子,那把斗,就很容易理解老T那段话是什麽意思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5 2:12:47编辑过]
我们再来看大阿斗的作品,大阿斗对鼠李根材料的理解深于我们大家,在对鼠李根材料的运用处理上也已到纯清的地步,如果加上其他的东西会有累赘之嫌。
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言论(可能过于片面)不过仔细想来也确有道理:初级斗客讲数量,中级斗客讲质量,高级斗客讲感觉。
推荐大家看一下《In Search Of Pipe Dreams》尤其是虎威。
如有冒犯之处,欢迎“拍砖”。 to 战地钟声:
感谢你有兴趣谈谈美学的问题,不过兄台也许没看明白我的话吧?我再引用如下:
“我也见过不少国产烟斗,相信各位村友比我更有体会,不是要贬低国产货。平心而论,很多国产烟斗,品质还不差。工艺上的欠缺也还是可以弥补的,毕竟仅仅是个烟斗,结构不复杂。我们其它复杂的工艺品多的是,相信工艺的改造不成问题。但难改的便是“艺术品味”,根源还是“审美情趣”。因为这“审美情趣”常常是虚无的,并不像具体的工艺流程那样可以言说清晰,有目可循。这是制作师个人的内在修养。正因如此,反而让大家忽视不见。
比如村友“大阿斗”兄的几支鼠李烟斗,其实工艺上不错了,但是在艺术品位上还值得商榷。(这里先向“大阿斗”兄致歉,我并非要“拍砖”完全是建议,对与不对,还望“大阿斗”兄海涵!)有以下几点还望相互讨论:
1。木色的运用。比如鼠李根瘤木质的特点,是否要考虑一下颜色的搭配?简单的讲,极浅色的木质和极深的烟嘴是否合适?比如需要一个间色加在中间,作为过渡。
2。所谓坚实的“主形”。摈弃繁复的“副形”。举例:随形斗(freehand)外形不应随意转弯,不应过分多的圆弧。要以根瘤斗体为主体形,反复细心修改方案,不应被根瘤的其他部分喧宾夺主。
3。一定要有“比重”,不一定是对称的,但斗体为主。
4。如果可能,尽量突出材质的自然感觉。这可在上漆的步骤、还有斗体表面的材质处理上下功夫。
5,可以考虑东方特有的风格及材料,作为辅料。如:竹、原木等。
还有很多,不一一讲了,不知我这么说“大阿斗”兄弟能否明白,不过有几个方法可以在艺术审美上提高很快,仅供参考:
1。找你当地的艺术院校,学个短期的素描、色彩。这能帮你有基本的美术基础。
2。平时找个A4 的速写本,画速写(人物为主),每张5分钟。这能帮你有基本的造型基础,控制能力。
3。多看其它艺术品,不要只从烟斗入手。比如:陶艺、漆器、我们的紫砂壶。要以古代的精品为主(包括小日本的)。这能帮你提高传统审美。
4。多看现代艺术品。这能帮你把握时代趋势。
5。看完了,还要画。 画出自己的见解和不同。 这能帮你实际运用。
6。当然,还要经常来烟斗村逛逛,让大家“拍拍砖”,玩笑!
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对与不对,还望“大阿斗”兄海涵!”
1。“战地钟声”兄如果 你再读一遍,能看明白了吗?我想我们讲的不是一回事。我是在讲的是在制作烟斗时很具体的对“造型”的处理方法,这几乎是个“通理”,也就是说像数学公式一样,是种基本方法,用这种方法你可以创造任何创作,任何风格。或者说我前文讲的和你强调的风马牛不向及。
2。我没有用太多专有名词,基本上尽量用大白话,如果兄台有不解,尽管讲来,不要客气。
3。关于兄台讲的“东方艺术更多讲究的是无为之间的平衡”,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看了我的前文,以为条条框框太多了?所以,就认为我是要刻意制定规范而妨碍了创作?如果你这样认为,你又误解小弟了。不怪你,隔行如隔山,但如果你自己亲自多进行一些艺术创作,你就不会如此认为了。实际上,我自小的绘画创作皆不愿受到束缚,不但是油画,连被称为“几乎不可能有修改余地的版画”,如木刻、丝网等,我都是几乎即兴创作,但同样也要面临几乎不可能修改的局面,也会有更多废品的机率。比如,你如果没有固定的草稿,以刀刻下去,错了,怎么办?总是再拿块木头补回去吗?所以,传统的要求是,有一个详细准确的草稿,然后“转腾”到你要制作的画面上。你看到的很多艺术大师都是如此,像耳熟能详的达芬奇、拉斐尔等,但是你也许不知道凡高也是画了很详细的草稿,才开始画的。你看到他那么激情的笔触,不会想到竟然是凡高在速写本上一遍一遍的摹写后才动笔的,为什么?其一当然是凡高学画较晚,比较不自信,没有把握,所以要反复摹写才肯最后动笔,而且同样的题材,他都画好几遍。其二,凡高也和其他大师们一样,比较谨慎,在真正动笔前要尽量把画面的问题想清楚。东方的很多艺术家,无论是八大山人、还是张大千、齐白石都如凡高一样对自己将要创作的作品极其讲究,反复研习,“无为”的底下是无数艰辛的“有为”。所以,在创作前认真地研习是必经之路,不丢人,也不会影响“ 无为之间的平衡”。你知道所有成功的烟斗大师一样要在制作前反复研究修改设计方案,甚至从选料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4。如果你想像很多其他艺术家一样即兴创作,其实不是更简单更自由了,而是更严格更具挑战了。以我自身的体会,就是如此。那个“动笔前的研究工作”可以不在纸上,但要在你心里。而且,更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基本问题解决。也就是俗称的“基本功”。让那些基本问题不再是干扰你的因素,你就可以专心在创作的激情里。打个比方你也许就明白了:如果一个武林高手,真正遇敌搏击时,他是否还需要考虑自己的手可不可以有劲道、腿可不可以抬到想抬的高度?不应该吧?搏击的刹那,只是一瞬。只有平时苦练,当时才能发之自然,一击得中。是不是?所以说:你只有会游泳,才能真正享受游泳的乐趣。记住是“真正”,别抬杠,不会游,找个圈子套着,在水里扑腾一下,也挺乐的,但不是“游泳的乐趣”,顶多算是泡澡吧!
5。你所举的例子,还有贴的图peter heeschen的竹节斗 ,我也很喜欢呀!我看不出这和我讲的有什么矛盾?实际上我很喜欢这种风格,前几天还发过一贴,上过一竹节斗呢!不过没有这个斗更有自然的味道吧。总之,兄台还是没有看明白我写的前文,所以有些迷惑。
6。“自然”这个词很不容易做到,可谓“说易做难”。其实“自然”是相对的,当你看到这把 “自然”的竹节斗时,它已经不是真正的“自然”了,因为它被加工制作,为了适合“人”抽烟,不再是“自然”的木头块了。对不对?所以,所谓“自然”还是为人服务的。“人”的因素,才是关键。准确的讲:是人感觉到“自然”。是人(制斗师)加工创造“自然”的木头,让它变成可以抽烟而又让其他“人”看上去具有“自然、无为“的风格和感受。这个过程你可以说是创作,也可以说是种" 障眼法”。而这一切,都需要---“技巧”。也就是我前文讲到一些方法,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你能明白吗?
7。我并不认为我贴的这把小鬼子Yukio Okamura做的斗完美无缺或者多么多么美。其实他的缺点是明摆着的,这些无论是我还是村长或者willieyang兄都讲过这把斗的毛病。所以,我贴上它一是可以抛砖引玉聊聊我感兴趣的话题,再有大家品评一下也是乐趣吗,这不是大家来这儿的目的吗?而且,我从不认为小日本的东西都好,我前文已经讲过:
“其实,审美观是很个人化、很民族化的。所谓“甲之桃李,乙之砒霜”。。。。。。所以,美是:相对的、个人化的、民族化的、主观性的、历史性的。我们今天讲到的”日本的审美观“,并不是说这是绝对的、唯一的标准。只是,他是面镜子、或者说“日本”是我们宋朝以前中华文化的一个活化石!是帮助我们找到、找回原本属于我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一把钥匙。他们保存完好,封存在那里,而我们刚刚丢失殆尽,糟粕太多。”
“战地钟声”兄以为如何?
8。讲到“大阿斗”兄的烟斗,我本人对他为鼠李根材料的研究很是钦佩,实际上,我自己关于鼠李根材料的知识大部分也是通过读“大阿斗”兄的帖子得到的,这无可争辩。你也许因为我建议他到美院进修一下,就以为我轻慢“大阿斗”兄,那你就错了。我知道他已年近五十,但正因如此如果“大阿斗”兄能再进修一下美术,解决一下造型基础,我不但不会轻慢,钦佩还来不及呢!更何况,想短期解决造型基础问题,也非易事呢。但是,实话实讲,村中的其他村友不也向“大阿斗”兄提出过造型的问题吗?我也同样,只是我认为做工的问题不是不可解决,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熟能生巧,“大阿斗”兄会将鼠李根材料制作精熟。因为本来鼠李根材料就比石楠根更难制作,而实际上,大阿斗”兄近几年的作品已经日盛一日了。但造型是审美和训练的问题,并不是一挥而就的,甚至不经过好的指导,瞎学也是枉然。恕我直言,我们中国的美术教育,一直是长期不好,相当不好。整体民族审美观的错乱,这不是你我的错,这是历史原因(详见我前文的帖子)。所以,能“躬身潜学,不遗余力”难,而能意识到需要“躬身潜学”恐怕更难!!
9。哦,还有一事,仁兄推荐的“In Search Of Pipe Dreams”能给个链接吗?我一定细细研读。
今天就写到这儿了,没有砖可拍,只是重新讲清我的话,希望这次“战地钟声”兄可以看明白。再次感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5 21:43:22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5 21:45:43编辑过]
贴个我真正喜欢的斗
http://www.pipevillage.org/community/attachments/dvbbs/uploadImages/20068522345047697.jpghttp://www.pipevillage.org/community/attachments/dvbbs/uploadImages/20068522351066739.jpg大师Lars Ivarsson 的斗,有些趋于完美了,有性格,配色和表面处理都很和谐,而且称手实用。毕竟烟斗是为人服务的,这才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