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斗村※论坛—全球华人烟斗社区  The Chinese Pipe Smoking Community - Forum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鞋拔

[原创]我们应该如何与烟斗相处?

[复制链接]

9

主题

77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灰标

Rank: 1

注册时间
2004-2-2
最后登录
2009-1-12
发表于 2004-2-5 17: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兄长:
  这个网站最吸引我的是,平等与包容,不论老客,新手皆互相尊重,每个人的思想都有自己的轨迹,没什么大不了,我喜欢。
  同意LeslisNg兄的意见
斗村一新客,行走江湖间,山涧松林下,城市暄闹间,烟雾中散舞

2

主题

4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绿标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4-2-4
最后登录
2005-8-10
发表于 2004-3-15 15: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抽烟斗的態度我想就这些。異鄉浪人的消遣,工作之餘舒压,失恋時排解,無聊時的思考
欢欣時之享受

2

主题

59

帖子

2 小时

在线时间

蓝标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2-8-10
最后登录
2012-9-4
发表于 2004-3-17 23: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 烟斗对烟斗客来说, 只是一种玩物, 见仁见智, 各有所好, 不必用宏大叙事的方式(在下并不拒绝宏大叙事, 甚至有时还颇喜好, 但不是对玩物), 更不必带论战的气息, 清谈就可以了, 都是一个村子里的嘛.

另外, 说到中国和什么适合中国人的问题, 其实中国的概念一直是在变化中的, 中国人的口味也是在变化中的, 很多东西并非中土固有的, 比如佛珠.

在这里顺便转贴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标题看上去有些耸人听闻, 但文章本身是很严肃且很有见地的, 令人信服地阐述了"中国"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在历史上的变化. 供诸君一阅(有点走题, 望村长勿怪), 以作清谈(先贴上集).

侵略者与亡国奴共建的中国(上)
作者: 公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领土大国,还是一个历史大国。这个事实有一个麻烦,那就是“中国”的定义不清,连带着“中国人”的定义也不是很清。本文提出一个思路:将现今的中国和历史的中国分开来分析。
    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国家,留下象中国这样丰富的史料等我们去阅读;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历史,象中国历史(自商周以后)这样脉络清晰又旁系芜杂。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领土大国,还是一个历史大国。这在世界上确实独一无二。领土超过或接近中国的国家,如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其开国的历史都太短,最久不过数百年。历史比中国更悠久或相当的各文明古国,如今又多成了小国寡民,――除了印度,面积虽然名列世界第七,却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印度文化曾经深刻地影响过中国,但是近几百年来,尤其沦为英殖民地以后,它的影响力已大为衰弱,远远落在了中国的后面。

难以界定的“中国”

      中国既大,好还是不好;所谓“大中国情结”,对还是不对,本文不作讨论。我讲的只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有一个麻烦,那就是对“中国”的定义不清,连带着“中国人”的定义也不是很清。台湾出过一本书:《淡水河边谈历史――你,是中国人吗?》(刘学铫著)。可见是不是中国人,谁是中国人,值得专门写书来讨论。他的结论是,中国的众多民族,应该统称为“中华民族”;凡具有这种文化类型的一群人,都是中国人。
      但问题才刚刚开始。众多民族,到底有多少民族?按照中国大陆的统计,是五十六个民族。这是有名称的民族,还要加上“未识别民族”及“中国籍的外国人”。既然是“中国籍”,那就不是“外国人”;既然是“外国人”,那就不是中国人,即使你有了“中国籍”。“凡具有这种文化类型的一群人”,――哪种文化类型?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就根本不是一种文化类型。入了外国籍的“海外华人”,属于中国主体的汉族文化类型的,是否还算中国人?新加坡人算不算中国人?推来推去仍是一笔糊涂账。
      有一个既方便,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方法。以现时国境线为界划分是否为中国,以国籍判断是否为中国人。当然这还会有些小麻烦,如有争议的领土,如国籍不明者的身份,还有双重国籍者。中国大陆不承认双重国籍,但同为“一个中国”的台湾却承认,这种人算不算中国人?港澳回归之前和之后,持非中国护照的当地居民算不算中国人?这些小麻烦,许多其他的国家也可能有,本文也不拟多加讨论。
      我要说的是,现今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不是一回事。这个道理可能过于简单,因为任何一个现存的国家,都与历史上的这个国家不是一回事。不过在中国,有些简单的道理往往会被弄得很复杂,尤其事关“中国”本身。“中国”的定义不清,主要一个原因是,将两个“中国”混为一谈。
      举一个例子。满族是现今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而以前它却不是中国的。蒙古族原本也不是中国人,后来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再后来一部分(外蒙)独立了出去,多数还留在现今的中国。因为都是“中国人”,于是历史就叙述不清了。蒙古军队灭金与南宋,清兵入关攻打明朝,都成了“中国人打中国人”,都是“内战”。更别说抗击匈奴、抗辽和抗金了。照这个逻辑,除了倭寇扰边及一些小规模的局部纷争,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从来没有遭受过外国的侵略。
      这样一个可笑的结论,史学家们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说那些是侵略战争,不利于“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说它们不是侵略战争,显然违背史实。只好要么不说,要么这里这样说那里那样说,要么含含糊糊地说。总之越说越复杂,越说越让人糊涂。
      我先提出两个“中国”的概念。一个是现今的中国,即现今边界所规定划分、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大中国”;一个是历史的中国,即政治、地理意义上不断演变着的“中国”,也可以称作“小中国”。这里,“小”与“大”不是指的国土面积,而是指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的相对容量。单就面积而言,“小中国”可能比“大中国”还大,如清朝时代的中国,就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但清代鼎盛时的巨大版图,只对当时的中国有意义,既不能将其作为“中国从来就这么大”的历史依据,更不能因此断言“中国以后永远有这么大”。在历史的坐标上,“小中国”是一个变量,“大中国”是我们在“现今”这个刻度上的一个定量。如果将来组成中国的领土和民族发生了变化,那时候的“大中国”,就应该是变化以后的那个定量。好在人们永远只能生活在“现今”。
      “大中国”的历史,包括组成现今中国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当然也包括“小中国”的历史。“小中国”的历史,则主要记叙“中国”这一政治地理、概念的延革。具体来说,汉族史、满族史、蒙古族史、西藏史、台湾史、新疆史等等,都在“大中国”的历史范围之中。而“小中国”只记载西藏、台湾、新疆、满蒙各自为中国一部分的时候的历史,它们并入中国之前的历史,不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越南(古称安南)曾属于中国,因而那一段越南史应该载入中国历史;它脱离中国后的历史,也不再属于中国。
      厘清了两个“中国”的不同定义,我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把“小”字去掉了。至于“大中国”,既然是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结果,我们不妨先将它放到一边作为参照。
    中国最早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
      谁都知道,从古到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正式国名称作“中国”。但谁也无法否认,“中国”作为国家,从古到今实实在在地存在着。那么,“中国”这个词的最早含义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才用来作为国家名称?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够见到的最早由实物记载的“中国”一词,是1963年陕西宝鸡县贾村出土的一口西周时代的“何尊”上的铭文:“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这个最早出现的“中国”,并不特指一个政权或国家;甚至连“国”这个词的含义,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国家。《诗经・大雅》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将“中国”与“四方”相对,“京师”与“四国”相对。可见“中国”与“四国”,那时都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
      人类历史上,家庭和国家都有一个从起源、发展到成型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会在相应的文字含义的演变中反映出来。汉字“国”与“国家”相近的含义最初有三:一是指“邦国”,二是指“国都”,三是指“封地”。这里面,以封地为基本含义,其他都是从这一含义中生发出来的。有封地才有邦国,有邦国才有国都。领受封地的诸侯,即为各邦国之主;诸侯居住及政权所在地,即为国都。《周礼・注》:“大曰邦,小曰国。”可见西周初年的“中国”,不会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区域,基本上指“京师一带”,也就是中央王朝所在地及周边不大的一块领地。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地域有所扩大,不仅包括周室(东西两都),还泛指中原一带的各诸侯国,如春秋时的晋、郑、宋、卫,战国时的韩、赵、魏、鲁、宋等。相对于这个“中国”,其他东南西北四方则称为“夷蛮戎狄”。这时已有许多文献予以记载。如《礼记・王制篇》:“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姓也,不可推移。……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又如《春秋・公羊传》:“曷为不言楚子执乎?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那么,在诸侯群雄中,谁是“中国”之外的夷狄?一,齐国。东方民族为“夷”,齐国是最东边的国家。《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周武王初平天下,“封师上于齐营秋”,而“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莱人,夷也”。齐之邑地,是与夷人争来的;后又不断吞灭东方各国,统括大片夷地成为强国。二,楚国。《史记・楚世家》:“熊渠曰:我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三,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四,越国。《韩非子・孤愤》:“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五,秦国。秦本是西方一个附庸小国,直至东周始列为诸侯。《史记・齐太公世家》:“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六,燕国。燕国是最北边的诸侯国,一直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七,中山。中山位于燕、赵交接处,是白狄遗种鲜虞人建立的一个小国,后为赵国所灭。
      要说明的是,“中国”与“夷狄”的划分是模糊的、大约的。严格地说,不能完全以各诸侯国的领地作为区分界限。第一,各国的边界、面积甚至存亡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第二,“中国”本来就不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而是“中原黄河流域一带”的自然地理概念,诸侯国则是政治地理概念;第三,有些国家跨越“中国”、“夷狄”两地,如齐、鲁、燕,甚至晋(赵)等国。赵国为“三家分晋”后形成,其地有一半是狄人的疆域,所以有“胡服骑射”、“邯郸学步”这样的成语故事,从中不难窥见“中国”与“夷狄”之间“华服美仪”的文化差异。象这种情况,可以各国政治文化的重心所在地来大致归附,即如今日之土耳其、埃及、俄罗斯等跨洲国家。
      有人认为,中国在“中国”这个词出现之前就有了,不过那时候不叫“中国”,叫“华”或“夏”,或合称“华夏”。夏是商、周以前的一个王朝,用它来称呼以前的中国也未尝不可。夏、商、周等朝的各封建诸侯国,可以并称为“诸夏”,这样就突破了模糊地理概念的“中国”的限制。主意是好主意,可惜行不通。我们来看看典籍对“华夏”一词的解释。《书・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说文解字》训“夏”字:“中国之人也。”既然,“华夏”一词的出现远在“中国”之后,而且其词义还得由“中国”一词来定义,那还不如直接就说“中国”。

秦:侵略者建立的中国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各朝,可不可以算作一个正式的国家?以史籍和文物来看,三皇五帝尚属“史前时代”,或曰“传说时代”,也就是并非信史。中原各地只有部落,这只是国家的雏形,不是国家。夏商两代,勉强可以称为“王朝”,天子可以号天下、会诸侯。这时的“诸侯”,其实也还是部落领袖。各部落“会”在一起,有点象“联合酋长国”,不过仍是各自为政。周朝是政权形式由部落向国家过渡的时期。周朝初建时,有“国”一千几百个,这些“国”显然仍是部落,或曰城邦,而非国家。整个西周的国家秩序,建立在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上,带有明显的部落遗风。其王朝形式,有点象“联邦制”,只是中央政权的权力更小和更不稳定,基本上只具有象征意义。开始还能号令诸侯,不久又回归到各自为政。部落之间的相互征伐,弱肉强食,到春秋时,“国”减至十分之一,剩下一百几十个。大者为公国、侯国、王国,小者仍为部落、城邦,杂然相存。周室是名义上的“朝廷”,即“中央政权”,其实也只是一个位尊势弱、保持中立的小王国。各国有自己的君主、领土、政府、军队、外交、文字、货币、财政、纪年,即使是象征性的巡狩、聘问、朝觐,也几乎全废。《春秋》载二百四十二年间,诸侯朝聘齐、晋、楚者共三十三次,朝周仅有三次。诸侯们都是势利眼,只认霸主,不认“天子”。这样的局面,固然可以孔子指斥的“礼崩乐坏”来解释;而究其根底,还是因为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正式的国家。到战国时代,七雄倒是都成了正式的国家。史书上称“齐国人”、“楚国人”、“赵国人”、“燕国人”……,独不见什么“周国人”。“周室”只是诸侯的附庸,到了末期向秦国投降的时候,仅有邑三十六,人口三万。周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周室统辖的区域竟远不足一个县,――除了这块狭小的王畿之地,有“中央”而无地方,有“天子”而无子民,这算什么国家?周朝虽逾八百年,断代上却划为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代,而不是统称作“有周一代”,不是没有道理的。
公元前二百余年,西方的秦国发兵相继灭掉周室和诸侯列国,建立秦朝,史称“统一中国”。什么叫“统一中国”?秦国并不在“中国”的地理范围之内,秦国吞并的六国,大多也不属于或不全属于“中国”的范围。这个说法是含混不清的。准确地说法应当是“建立中国”。此说甚不好听,却是事实。“中国”成为一个正式的国家,而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地理概念,实应从秦朝开始。自此,整个大秦帝国的版图,都被称作“中国”。
      秦朝建立的“中国”,不但统辖了原来狭小的地理“中国”,还囊括了周边几乎所有的原诸侯国。秦朝作为国家的“中国”,是“小中国”的起点,其历史是无法往秦以前追溯的;但它同时也是“大中国”的起点,作为一个国家的来源,它可以往以前任意遥远的时代追溯。这以后的“大中国”,覆盖了五帝三朝的活动领域,所以夏、商、周都被算为“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三皇五帝也成了“中国远古时代的传说”。只有区分了大小两个“中国”的概念,历史才能够说得通和说得清。
      这个最初的中国,是秦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建立的。可以说,没有侵略战争就没有“新中国”。秦灭六国之后,又北逐匈奴,南定闽越,加上其他如建立中央集权,改封建为郡县,使书同文、车同轨等政治、文化措施,扩大和确定了中国的疆域。从这时候开始,再叫“中国”是“中原黄河流域一带”就不对了。中国的疆域,基本上应以秦朝的疆域来划分。凡秦朝的版图之内,都叫中国。对于侵略者和征服者的秦国而言,它入主中原,建立了莫大的功业;对于占中国绝大多数面积和人口的其他各国而言,当然也包括原地理意义上的整个“中国”的人民,都当了“亡国奴”。说得不好听一点,做“中国人”的代价就是当亡国奴。本来你我都是好端端的齐国人、楚国人、赵国人……,忽然一下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大伙儿都得当“秦国人”,这不是亡国奴是什么?
      我们今天称中国的主体民族为“汉族”,称中国语文为“汉语”、“汉字”,海外称中国城为“唐人街”,都是借用历史上两个强盛朝代的国名。但中国在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国名却是“秦”――“China”(秦“Chin”加专指阴性的后缀“a”)。《汉书・西域传・注》:“(西域)谓中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这个称呼又由西域传至欧洲。秦朝仅十五年而亡,但“秦人”历两千多年咱们还在做。如今谁还记得,你是楚国人还是齐国人还是韩国人的后代?只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而国际上则依然“习故言”,称我们为“秦人”。

汉:中国主体民族的形成期

      汉代继承了秦的政治遗产,会前朝各国文化、血统于一炉而形成汉族。以后,中国又在对外族的相互征伐中,依次融入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的血统。史家一般都认为,中华民族不应以血缘划分,而以文化脉络为依据。这是对的,虽然仍有些问题会纠缠不清,毕竟建立了一个大体上清晰的坐标系。什么是“中国人”?你加入进来,接受中国文化,你就是中国人。这之前,或者你又退出去了,你就不是中国人。而“加入”的方式,无非是我征服了你,或者你征服了我。
      西汉王朝从秦朝的版图起步,在汉宣帝时扩展到全盛时期,领土包括今日的北朝鲜,越南的绝大部;但今日的青海,西藏,台湾,海南,内蒙的绝大部,甘肃、四川、云南的一部分,尚未纳入中国的版图。今日新疆一带,是西汉王朝与匈奴争夺的势力范围,称“西域”,有小国数十个,宣帝时始设“都护府”,将其归为中国的藩属,不算中国本土;中国政府除了不让它们被匈奴收买以形成对汉的威胁,基本上不能行使行政权力。两汉凡四百一十年,西汉设都护府六十五年,东汉班超出使三十年(其中二十一年忙着重新征服),其余三百多年中国对西域完全不能控制。一些史书将西域纳入汉朝的版图是讲不过去的。
      中国的第一个心腹大患是北方的匈奴,长城便是明证。但长城最初并不是专门用来对付匈奴的。作为防御外国入侵的一种手段,先秦各诸侯国之间也修建过长城。目前可以推断的最早的一段长城(当时叫方城),是春秋时在现今河南省境内,全长近一百公里,大致为南北走向。战国时代,楚长城绵延在秦楚、楚韩、楚魏边境;齐长城则修建在齐国的南方,显然是为了防御南来之敌;魏长城也基本是南北走向,以抵挡秦国;秦长城主要用来防御西戎与匈奴;赵长城有一小段约不到八十公里建在南边以防御魏国;燕长城也有约一百公里在南边以防赵国;赵、燕二国另有绝大部分的长城修建在北方对付匈奴。“匈奴”最早正式见于中国史籍是战国赵孝成王初年,赵国大将李牧镇守北方,屯兵于代郡雁门一带以防匈奴。秦统一(建立)中国后,一方面大肆补修长城以御匈奴,一方面又“自毁长城”以夷灭原先各国的分界。秦朝覆灭的直接原因的之一,便是修长城修得走火入魔,激发民变,旧的各国贵族势力乘机而起。
      汉王朝接手中国,与匈奴开始了漫长、反复的打交道过程。其中包括征战、和亲、屯防、通市、休战、再战……直至呼韩邪单于“归藩”,入朝迎娶汉室宫女王昭君为止,前后凡一百七十年。归藩也就是俯首称臣,成为中国的附庸,或曰“保护国”,但并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单于的地位在诸侯王之上。归藩的也仅是靠近中国的部分,即所谓“南匈奴”;漠北的北匈奴与中国反而渐行渐远,连附庸关系都谈不上。匈奴建立的是游牧军事政权,故其疆域模糊不定,大约在今内外蒙古及俄罗斯的部分一带活动。南匈奴入塞后与汉人杂居,不断内迁和汉化;北匈奴则在东汉时为汉将与南(匈奴)单于联军击溃,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十万余户)加入鲜卑,一部分留在漠北,五世纪初被柔然吞并。内迁南匈奴的后人,分别在公元304年―329年,先后在山西和陕西建立汉―前赵政权,及407年―431年在陕西一带建立夏政权。这些政权被消灭以后,“匈奴”的名字在南北朝后期逐渐消失。现今的典籍称匈奴为“中国北方古代民族”,是因其大部分最终融入中国,甚至融入汉族。但匈奴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地域名或国家名,并不属于中国。
      东汉盛时版图略有变化,云南全境及缅甸之一部成为中国领土,但辽东及朝鲜都有土地丧失。东汉末年,中国出现了大分裂,进入三国时代。三国政权,都可以说是“中国政权”。但一般应以魏为正朔。第一,汉禅让于魏;第二,魏禅让于晋,而晋终于灭蜀汉与东吴复统一中国;第三,魏国面积最大;第四,魏占中原,即古之“中国”;第五,魏国是主流文化所在地。所以三国又与晋连称“魏晋”。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然而这三个家伙恰恰是“分裂中国”的罪魁祸首。今天的中国人大多痛恨分裂祖国,古代可不一定。诸葛亮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位良臣贤相,他的最大功劳竟是顺应天下大势分裂中国,――“功盖三分国”(杜甫赞颂诸葛亮的诗句)!五胡乱华:侵略者加入中国
      晋统一中国后,基本上维持了汉代的版图。但仅仅十一年便有“八王之乱”,进而引发“五胡乱中华”,前后建立十六个政权,史称“十六国”,中国又进入约三百年的长期分裂状态。“五胡”就是对汉人而言的异族,而“汉人”最初就是“汉朝时的中国人”,也就是前面所讲的“秦人”,本身由诸多民族融合而成。如果说一个中国边缘的民族历经秦汉三国约五百年的时光,都还没有融合成“汉人”的话,那么也就可以称之为“外国人”。当然它们“加入进来并接受中国文化”之后,就可以叫中国人了,但“乱中华”之初还不能这样叫。
      “五胡”是匈奴人,氐人,鲜卑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及拓拔氏四大部族,匈奴别支羯人,羌人。“十六国”是匈奴人建立的前赵、北凉、夏,羯人建立的后赵,鲜卑人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氐人建立的成汉(史称前蜀)、前秦、后凉,羌人建立的后秦,汉人建立的前凉、西凉、北燕。另外还有不包括在“十六国”中的西燕、辽西、代(后称魏)、仇池、魏、后蜀等政权。
      五胡中最早称帝者之一的是匈奴人刘渊,国号汉,建都平阳,后更名为赵,建都长安,史称“前赵”。他原为晋朝大都督,封汉光侯,后被匈奴部众推为大单于,从此独立。因居中国既久,深谙汉学,并从汉姓刘,称帝时竟以汉高祖刘邦的传人自居。但匈奴对于中国而言毕竟是外来人,你又先成了匈奴的单于,所以应当算是一个外来政权。比方抗日战争胜利前已有大量日本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如果他们共推一个做过中国官员、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为移民首领,他再在日本关东军武力支持下自称为“大清国皇帝”,或“中国大总统”,咱们会接受他的政府为中国政府吗?就让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大清皇帝”出面来干,咱们不都是说他是“伪满政府”吗!
      当时的“中国政府”,即司马氏的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朝代之一。但是再坏的朝代也是中国政府。永嘉五年(公元309年),刘“汉”的匈奴兵攻陷东京洛阳,纵兵大掠,宫庙官府焚烧殆尽,死三万人,将尸体堆积在洛水之北,以为京观,史称“永嘉之祸”。至西京长安也沦陷,琅邪王司马睿即位江左建业,西晋亡而东晋开始。大批中原贵族百姓流亡江东,造成一次民族大迁徙。这一段历史,与八年抗战初期,日军攻陷北、南两京,在南京大屠杀,大批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追随国民政府向西逃难的情景,极为相似。
      东晋王朝好容易守住了上游以长江为界,中下游过江北不远为界的南中国。但中国大片沦丧的北方国土却无力收复,只得任由一个个外来政权割据、相互征伐和轮番执政。留在中原的百姓都做了亡国奴,但他们却保住了汉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而入主和入住中原的各个外来民族,也积极进行着民族同化活动。到南北朝结束时,匈奴、羯人不见了;西北、关中、河北各地的氐族大都融入汉族;居住在内地的羌人也大多同化于汉族。最积极主动同化的外来民族是鲜卑人,其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时下令全国实行汉化,所有的鲜卑人都必须改为汉姓(他自己就改拓拔为元),三十岁以下的人都不准说鲜卑语而只能说汉语,致使这一有千余年历史的古老民族消失在中原。而被同化以后的外来民族,终于也都成了实实在在的中国人。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唐朝的建立者李渊、李世民父子,都是汉化的鲜卑人,没有人再怀疑他们的王朝不是中国政府。
      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民族同化过程,如果这种民族同化不是中国的“原住民”同化了外来民族,而是反过来为外来民族所“异化”,那么中国在分裂了近三百年之后是否还能统一,是否能统一得这样浑然一体,甚至是否还能继续叫中国,都颇值得怀疑。
   
公子:侵略者与亡国奴共建的中国(下)
公子
做了亡国奴就去同化征服者,美其名曰“文化征服”,没有办法的办法。美国有种观念:打不过人家,就加入人家。而中国人的理论与实践则是:打不过人家,就汉化人家,再把人家算作自己人。秦灭六国,五胡乱华,金灭北宋,蒙古征服中国,清朝入关……无不如此。

盛极而衰的唐王朝

      公元53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而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中国复归于统一,与分裂前汉代的领土比较,今日的云南,缅甸、朝鲜原属中国的部分,辽宁的绝大部分,从中国划分出去了;惟海南岛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设珠崖郡。至盛唐时,今日辽宁的几乎全部,及南北朝鲜的约各一半又并入中国,整个渤海及黄海都成为中国的内海。除此而外,这个“第二盛世”的中国,大致形状和疆域,仍与秦、汉相去不远。
      与秦汉时的匈奴一样,隋唐时北方也兴起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突厥。唐朝与东、西突厥时战时和,前后也有一百多年。在其降附唐朝或被唐朝所灭时,有些史学家便认为是“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唐兵“越葱岭伊犁河直达咸海”,于是那一带也就成了“唐代的疆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突厥无论是作为民族还是作为国家,从来就不曾彻底归服过中国,其活动的地域也未能被中国控制。东突厥为回纥所灭,而回纥乃代东突厥成为中国北方的强敌。在今新疆一带的西突厥,中国一度征服,册立可汗,设立“安西都护府”,这也只是象征性的和暂时的“藩属”。其兴败存亡,实在是不想管,也管不了。西突厥后来命运如何,中国史书上都不甚了了,因为唐朝自己多事以后,与其关系几乎完全中断。如果说,唐朝军队一度取得胜利的所到之处,便是中国领土,那么清朝时英国远征军打败了西藏,就可称西藏为“英国的领土”了。如果说某国对另一国俯首称臣,某国便是另一国的一部分,那么宋金和议之后,南宋也就成了“金朝的一部分”了。
      中国历史上,对周边民族的关系永远都没有讲清楚过。一个原因固然是民族的变迁较为复杂,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这种对“臣服”的理解有问题。似乎“一朝为臣,终身为子”,你向我称臣,你也就永远是我的啦。这种糊涂观念,至今仍为大多数的史学家们所认同。殊不知“臣服”只是暂时的,是政治、外交上的一种妥协和退让,是一种策略。谁拿它真当回事,就无法对历史自圆其说。
      唐末天下分崩离析,中国又进入分裂时期,也就是五代十国。五代是叙述历史的主线,十国是割据各地的政权。就国祚而言,十国中最短的也比五代中最长的王朝要长出一倍。但值得一说的恰恰是五代,而非十国。五代政权都建立在中原,亦即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五代的嬗递,对后来中国的格局影响甚大。尤其应该谈到的是五代的第三代――后晋。
      后晋仅存在了十一年,历二世而亡。但它的第一任皇帝石敬瑭,却干了留下千古骂名的一件事:割让云燕十六州与契丹,从而敞开了中国的门户,给后代的中国政府留下了无穷的隐患。割让土地的目的是搬兵,以助自己灭后唐而称帝,相约事成之后以父礼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他的部将刘知远进谏:“称臣足矣,何必称父;赠以金帛可以,何必割地。”石敬瑭不听他的,坚持割地称父。云燕十六州包括今北京,及河北、山西一带,面积与人口皆超过契丹本土。契丹得此土地后势力大增,一度挥军南下,攻破汴梁,北返后改国号为辽。

宋:复国抑或亡国

      宋太祖赵匡胤再一次统一中国,结束了残唐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这时的中国,已远不复汉、唐时的模样,版图大大缩水:失去了“云燕十六州”,那外面的今日朝鲜、辽宁也就都失去了;宁夏,甘肃的大部也丢了,建立了一个西夏王朝;云南没收回来,贵州的一部分反而丢了;越南也脱离中国而独立。越南从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39年,属于中国领土逾千余年。中国历代王朝多注重北方,以北方尤其中原一带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相对忽略南方。民族融合过程也以北方较为积极主动,南边则反而保留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和文化。千余年中,中国人也曾力图使红河一带的居民汉化,没有成功。但越南毕竟受中国文化的濡染很深,在以后的岁月中,它跟中国的交道还有得打。
      宋朝是一个经营得有声有色,然而命运凄苦的朝代。它一经建立,首先必须面对一个北方强敌,那就是辽国。辽算不算中国(一部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史学家们多是躲躲闪闪含含糊糊,即便现在仍是如此。又是“汉族的狭义种族观念”、“中原的狭义区域观念”呀,又是“广义的中华民族”、“广义的中国”呀。算和不算,都理由既不充分,结论也很麻烦。其实以“大小”中国来界定,就十分准确和清晰。辽朝的主要疆域后来都被纳入“大中国”的版图,所以《辽史》应与宋史并列,为中国的正史之一。但“小中国”是没法把它包括进去的。这不是什么“汉族中心观念”的问题,完全是承系历史的脉络,因果不能颠倒。残唐五代有三个王朝(后唐、后晋、后汉)是沙陀人建立的,谁都认为它们是正统的“中国政府”。而辽国不是中国,理由有:一,辽的建国者及主要民族契丹,与匈奴一样,是在中国之外形成的,即使一度臣服于唐王朝,也基本上保持了独立,并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二,辽国虽然赚了中国的云燕地区,但它全盛时的辽阔疆域,绝大部与中国和中国文化没有什么关系;三,辽如果想当“中国”,耶律德光南下灭后晋时赖下死活不走就得了,偏偏只呆了三个月就北返,还叹道:“吾不料中国人难治如此!”可见他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中国人,也不想当中国人;四,辽与中国历代王朝只有空间上的并列性,而没有时间上的承接性;五,金朝灭辽后,一部分契丹人随辽室残余西迁至中亚,建立西辽,历五主八十一年,如果辽是中国,岂不是说“中国人”跑到中亚一带立国八十年?甚为不通。
      无论如何,宋、辽是两个国家,绝非一个国家中的两个政权。但辽国确实又已经埋下了“成为中国一部分”的一支伏笔,那就是割让出去的云燕地区。大量汉人融入契丹社会,不断进行着民族同化,到辽朝灭亡时,关内的契丹人几乎全部汉化,成了“中国人”。仅从这一点看,汉奸石敬瑭卖国,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在今东北一带崛起的女真人,曾臣服于辽朝,不料后来倒成了辽的掘墓者。女真完颜氏建立金朝,联宋灭辽,继而灭北宋,入主中原,形成与南宋王朝对峙的局面。金国与辽朝都是胡汉混合型的文化政治,《金史》也与《辽史》一样,被列为中国的正史。但对于中国而言,金国与辽国却有本质的不同。辽只是“屡犯边关”,并未侵占多少领土,云燕地区是它应请帮忙“挣”来的,不算强抢强占得之不义。金则凭武力侵占大片领土,陷京虏帝,制造“靖康之耻”,扶持伪政权,种种行径非常恶劣,是地地道道的侵略者。南宋偏安一隅,北方沦陷;金国继承了辽朝的疆域,又占据了中原,地域广大,远非南宋可比。
      金朝算不算中国(一部分)?如同辽朝一样,它也只能算“大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绝非中国。如果占有大片中国领土就可以算中国,那它占了辽国的全部疆域,面积比占着中国的更大,岂不可以说“金国也就是辽国”?如果占有中原即传统地理意义上的“中国”和中国首都就算中国,那么日本侵华时,占领中国的领土面积远远超过日本本土,其中包括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首都和古都、大部分重要大城市,岂不可以说“日本也就是中国”?我以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金朝是历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国家,曾消灭辽国,侵占中国的半壁河山,灭亡后留在中国的女真人及前辽的契丹人几乎全部汉化,合流为中国人。
      沦陷后中原一带的中国人,实实在在是做了亡国奴。当然中国人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做亡国奴。中国人历来就有这个本事,在做亡国奴期间去同化征服者、统治者。美其名曰“文化征服”,也算是没有办法的一种办法,好在还算成功。美国有一种观念是:打不过人家,就加入人家。而中国人的理论与实践则是:打不过人家,就汉化人家,再把人家算作自己人。你把我的领土吃掉,好,咱们慢慢来,我早晚得把你的整个民族都吃掉,然后说你也是中国人。从秦灭六国,到五胡乱华,到金灭北宋,到蒙古征服中国全境,到清朝入关,无一不是如此。日本也差一点成了“中国人”,如果它打赢了。

元:亡国时代

      蒙古灭金,进而灭南宋,在中国建立元朝。元朝当然是中国的一个朝代,但却是外国人建立的一个外来政权。在蒙古诸部统一之前,这些部族并不都是蒙古人,更不是中国人。一般认为,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诸部、建立蒙古国,才形成真正的蒙古民族。这与中国汉民族的形成,道理是一样的。铁木真的兴起是在(南)宋金之际,与中国相隔既远,亦毫不相干。蒙古国既建,三次西侵扩张领土,灭国四十余个,继招降吐蕃诸部,征服中国。蒙古帝国全盛时的疆域,包括今日中国、蒙古、朝鲜、越南、巴基斯坦、两伊、土耳其,直抵地中海,还有俄罗斯包括莫斯科、基辅在内的大片土地,及前苏联的中亚诸国。元朝是蒙古帝国的中国本部,包括蒙古本土及中国本土;另外还有察合台、窝阔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及吐蕃(今西藏,又译作“土伯特”,即Tibet),跟中国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它们也成了“中国的一部分”,那么反过来岂不是也可以说:“中国曾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或“中国曾是土耳其的一部分”?
      中国人这回是全部都当了亡国奴,――除了宁死不当的都死了以外,一个也没得跑。不管你承不承认,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亡国奴的后代。按照一些动不动就大唱“爱国”高调、抒发“民族主义”热情的人士的公式,亡国奴=顺民=伪民=汉奸,那现在的中国人,包括这些“爱国人士”,都是汉奸的后代。
      同样是亡国奴,北边的还好,连着当,一百多年都过来了,感觉也就没南边那么难受。实际地位也要高一等,叫“汉人”;南边的只能叫“南人”,是最低的第四等。“汉人”地位为什么要高?因为“汉人”当过那么久的亡国奴,经验丰富,心理状态比较好。“南人”没当过,一身虚骄之气,要慢慢适应,学着当。雄关漫道真如铁(铁木真),而今迈步从头“学”。亡国是没有办法的,不是说大伙儿都爱国,或者一部分人特别“爱国”,这国就不会亡了。需不需要陆秀夫、文天祥?当然需要,不然体现不出咱中国人的精神、骨气和形象。在一切外交努力与军事抵抗都失败之后,该跳海时就跳海,该就义的便就义。咱们称他们为民族英雄,并永远纪念他们。但我主张不要所有的人都当去英雄,应该首先由那些食国禄、居高位者去当,他们更有当英雄的义务,当起来也更有象征性。其次是谁?我建议由那些平时“爱国”不离口、骂这个骂那个是“汉奸”的慷慨之士去当,让他们组成敢死队阻挡侵略者的铁蹄,以遂他们为国捐躯的夙愿。至于老百姓,并无当英雄的义务,首先得想到怎么活下去,保存自己的种群、血脉和文化,以便有一天东山再起。话说白了就是:想当英雄的,尽管去当,当了咱们夸你是好样儿的;当不了英雄的,咬咬牙,学会怎样当亡国奴。谁说亡国奴就一定不是英雄,――咱们不是还捏着“汉化”这样一个杀人不见血的看家绝招吗?

满清不是明朝的一部分
元朝统治中国九十年,为朱元璋推翻,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明朝的疆域形状,与盛唐时差不多,但越南、朝鲜已另立国,从领土或部分领土降为外藩。云南,即蒙古人灭南宋前先灭掉的大理国,全部收进中国;云燕地区收回来了,还包括辽宁全境。从秦、汉、西晋、隋、唐、北宋、明,这一脉统一王朝来看,中国版图的形状大致都差不多,只有局部边界地区略有“出入”。甚至分裂时期的三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各个政权统辖的综合版图,也与统一时的中国相去不远。外来政权建立的蒙古帝国幅员辽阔地跨欧亚两陆,其元朝的中国本部,除了加进今东北部分(设辽阳省)之外,仍与中国的传统疆域大部分吻合。说明中国自秦以后,基本上保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传统区域,中国人在这个区域中生存、发展,还有内斗,与周边民族交往、融合,建立各式各样的臣附、对抗关系,甚至相互征伐、侵占,然而并没有超出这个区域有多么远。这个大致成型的版图格局,如果能够维系到今天,我们可以说,“大中国”与“小中国”没有太大的区别,无须将它们的历史分开叙述。但这一格局的界限,终于为大清帝国所打破。
      清帝国的建立者,是关外兴起的满族。我在拙文《没有大清朝,何来大中国?》中说:“在清兵入关以前,满族从来都不是中国的满族。”这句话遭到一些论者的嘲笑、驳斥。批评者的根据主要有两条。一是满族的先人女真,在中国建立过金朝;他们更早的祖先肃慎,周代即与中国发生关系,朝贡过周天子。二是大批女真部落首领,做过明朝的官,如满清帝国的开创者努尔哈赤,就做过建州卫都督佥事。
      先说第一条。满族并不是女真,更不是肃慎。这道理就跟“你本人并不是你爷爷”一样简单。如果都这样查出身、追血统,如果改变后的民族还等于以前那个民族,岂不是要追到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那里去?再往前追,人类也许是同一个祖先,全世界彼此彼此,都是“中国人”了。女真是否由肃慎一脉相承而来,已有史学家提出异议(据《东北民族史略》及1984年第4期《史学集刊》载孙进己文《女真源流考》)。何况朝贡也不能说明是中国人,日本对中国朝贡还朝少了吗?一来来一千多人,跟赶庙会一样,要不怎能把咱中国的东西学得比中国还地道?史界一般承认,满族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以后才形成并命名的,这和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后形成蒙古族相似。满族作为一个新民族,与其前身女真相比有哪些改变呢?女真文是方块字,其结构完全采用汉字“横直撇捺勾点”的笔法,看上去就是“汉字”(可惜不是);满文是拼音文字,在蒙古文基础上创制而成。女真的生产和社会组织形式是零星的氏族和村寨;满族则是独特的八旗制。女真生产方式以渔猎游牧为主;满族仍善狩猎,却开始以谷物为主要食粮。女真几乎没有工业和先进的手工业;满族从俘获的汉人和朝鲜人那里学到了冶铁和兵器打造技术。服饰也有巨大改制,满族服装我们都十分熟悉,电影、电视中也经常能够看到,从帝王到平民,都是侧面开襟;女真则为正面开襟,帽子与《红色娘子军》中洪长青戴的“南洋华侨帽”颇为形似,一边还垂一根貂尾为饰,努尔哈赤就有一张这么个打扮的画像,与其他历代清帝画像俱不一样,倒是和南宋时代岳飞的对手金兀术(女真将领)十分相像。这几大根本性的区别,基本上都是在努尔哈赤时代定型的,所以他既是清朝的建立者,又是满族的创造者。1635年,皇太极正式定本族名为“满州”,俗称“满族”。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清兵入关(也就是进入中国)之前,这满族倒先成了“中国的满族”。

努尔哈赤不是中国人

      再来说努尔哈赤。其祖父觉昌安,为赫图阿剌的寨主,女真贵族。在一次争战中,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充当明将李成梁的向导(一说“居中调停”),而遭“误杀”。李成梁念及两家多年情谊,将觉昌安所遗13副甲胄、二三十骑人马交给年仅25岁的努尔哈赤,从此开始了他征伐和统一女真内部的战争。努尔哈赤赢得一系列的胜利,声名大震,被任命为建州卫都督佥事(军分区司令副官);万历二十三年,加授为“龙虎将军”(正二品,相当于军衔而非军职)。明制,辽东(今辽宁)不设省,而为九边之一;下属卫二十五,所十一,关二,营堡一百三十,而不另设州、府。卫、所、营本都是军事单位,大者为“卫”,小者为“所”。这种设置,显然是军政式而非行政式,颇似以军区及“生产建设兵团”建制,代替省、市、县各级行政机构。辽东二十五卫中,仅有建州卫、海西卫及野人卫,以控制广大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这三卫设置于明成组永乐元年,但很快就有名无实。辽东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还可以划为中国领土;其他女真各部所据包括今俄罗斯大片土地在内的东北地区,顶多只能算是“中国的势力范围”,或“中国一度试图控制的范围”,并未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这与大多数中国历史书所载基本一致。朱元璋“统一中国”与“抚定四边”,是两回事,“四边”与“中国”实有区别。“四边”包括:北方的蒙古,东北的辽东、高丽(朝鲜),西方的西域(新疆)与吐蕃(西藏),西南的安南(越南)与缅甸。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元朝的统治范围,现在“中国统一”了,你们这些周边国家、地区也跟着解放,好自为之吧!要暂时没人管,我可以代着管管,――中国历代大国天朝的心态一贯如此。
      有人说,“明朝基本上完成了对东北全境的统一”,真不知从何谈起。慢说在努尔哈赤之前,东北一直是女真各部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状态,根本谈不上“统一”;何况东北除辽宁尚可一争外,自古并非中国领土,充其量只是侵占过中原的金朝故土,以及同中国一道被蒙古侵略者统治过的地方(即辽阳省),你怎么跑去“统一”?日本曾侵占大片中国土地,我们能否去“统一”它?明人张瀚作《松窗梦语・东倭纪》:“以北方辽东非中国土也。”张瀚是嘉靖、万历年间明朝重臣,做过巡抚、总督、吏部尚书,他都不好意思把辽东当作中国领土,今天的论者偏偏就有超越前人的意识与胆量。还有人把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清朝前称)说成是“分裂祖国”,这更是莫名其妙。努尔哈赤才是“统一祖国”(也就是“统一东北全境”)的民族英雄呢。谁要是在明代去和努尔哈赤说“你是中国人,不要分裂祖国”, 努尔哈赤不扇他一个耳光才怪!
      努尔哈赤做过明朝的官,不能说明他就是“中国人”,也不能说明他建立的国家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土肥原贤二做过奉天督军张作霖的顾问,他却是日本人而不是中国人。金日成做过中国抗日联军的军官,也做过苏联红军的军官,他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苏联人”,他建立的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既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也不是“苏联的一部分”。胡志明做过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周公馆办公室主任,他却是越南人而不是中国人,他建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蒋经国做过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苏维埃组织部副部长,还娶了个俄国太太(和蕃?),他也不是苏联人;他当中华民国总统,顶多是“分裂中国”,而非“分裂俄罗斯”。
      努尔哈赤成为“中国的努尔哈赤”,是在他的子孙入主中原、征服中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他生前并非中国人,死后才成为中国人。也就是说,他生是满洲的人,死是中国的鬼。为什么我们习惯把入侵者叫做“鬼子”?原因他本不是中国人,却想来做中国的鬼。成吉思汗也是如此,他生前也不是中国人,但他的子孙征服了中国,将其出生、发迹及葬身之地“纳入”中国的版图,于是成了“中国人”。明朝赶走了蒙古人,将蒙古地域划出中国版图,于是他又不是中国人。清朝建立庞大的帝国,囊括蒙古全境,于是他又成了“中国人”。外蒙独立,差一点又做不成中国人,幸好他的出生地、陵墓都还在中国内蒙境内,所以还是“中国人”。这就是大、小两个“中国”的区别。

侵略者建立“大中国”

      清朝“入主中原”,是“侵略中国”的一个好听的说法。大清王朝因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中国的正式国名也改为“大清帝国”。清朝的版图,与自秦汉以来中国的传统疆域相比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大陆与美国联合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条目“清”中写道:“到18世纪后期领土面积增为明代的三倍”。同样是这本百科全书,在条目“明”中写道:“(明代疆域)西南包有今西藏、云南”。翻开地图,明眼都能看出(细心的可拿笔算算),如果明代版图包括中国传统疆域以及西藏,即使不含历史上一直从属于西藏的青海,那清朝再怎么折腾,也到不了“明代的三倍”。具有国际学术水平、其中与中国相关的条目由中方学者撰写的权威百科全书,竟在同一册中出现如此大的矛盾说法,不能不令人遗憾。我以为,关键在于对“领土”与“属土”的概念模糊不清,以至于将“臣藩”,或一度是“臣藩”,也算作领土的一部分。
      以西藏为例,元代时归附蒙古,与四大汗国并列于中国本部之外。不过这一归附,倒是为后来同蒙古一道臣服清朝提供了历史依据。既然“蒙满一家”,而蒙藏早是“一家”了,所以满藏也可以成为一家,这叫“顺理成家”。明初年,曾收服西藏诸部,统称“乌斯藏”,即“抚定四边”之一,但很快就管不着它的事了。明朝与西藏,基本上只有贸易往来,而无行政上的联系。清朝建立,西藏宗教领袖达赖与班禅主动来归附、朝见,原意仍维系历史上的这种关系。但时代不同了,清王朝帮助达赖取得西藏的最高领袖地位,同时亦掌握了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在驻藏大臣的看管之下,西藏的保护国地位逐渐丧失;有清一代,清朝六次对藏用兵,其中包括一次太子挂帅;又将其周边的新疆、蒙古各地征服,隔断了西藏联合其他势力对抗中国的道路。这种种原因,造成了西藏最终无力摆脱中国而独立的结果。
      蒙古本土漠南(今内蒙古)在清朝入关以前就已被征服、归附。入关后,康熙曾数度御驾亲征和出巡,击溃准噶尔,收服喀尔喀,控制了外蒙、西藏、青海,粉碎了残元势力以这些地区为基础重建“大蒙古帝国”的企望。还借助达赖喇嘛的宗教力量,使其在精神上更加归附朝廷。一片香烛缭绕之中,原先极为剽悍强硬、勇狠嗜杀、令西方人闻风丧胆的蒙古民族也逐渐柔化和“修善”,变得民风淳厚朴拙起来。这就造成中国北方近两百年的稳定,一反自古以来那一带匈奴、柔然、突厥、蒙古等民族不断觊觎、袭扰和侵略中原的“传统”,成为对中央俯首听命的臣藩。
      乾隆两平天山北路的准噶尔,继而平定天山南路的回疆,合两路为“新疆”,由中央直接派军队戌守,分置参赞和办事大臣总揽军政大权,归伊犁将军统辖。自此,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清末国势大衰,南北疆发生混战,沙俄乘机干预,左宗棠受命出征,再次平定新疆(又称“收复新疆”),改为设省,直接受中央政府统治。
      再看台湾。元代始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明朝“统一中国”时,并没有将台湾“统一”进去,就连“抚定四边”,也不曾包括“抚定”台湾。至明代中叶,台湾已沦为倭寇海盗与沿海流民逋亡之地,公元1624年,荷兰人登岛,其后又赶走与之相争的西班牙人,派设总督统治全岛,形成蕃民居山,汉民居乡,荷兰人居城的局面。公元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本是福建海盗,与日本海盗合作骚扰中国沿海,来往于日本、台湾、福建之间,后归顺明朝做了将军,以收取商船保护费至暴富(富可敌国)。南明隆武帝前来投靠,郑芝龙实际掌握最高兵权,但拒不出兵抗清,只得由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募兵迎敌,此即“将在内而相在外”的历史笑话。郑成功是郑芝龙与日本太太田川氏在日本所生,郑芝龙投降清朝,但郑成功忠于南明,逃到金厦,以沿海海岛弹丸之地立足,直至赶走荷兰人攻取台湾。郑成功因被清军逼得无路可走,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实际上,台湾不是“收复”而是夺取。由中国人夺取并建立政权(军政府)固然不错,还不能说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清朝政府不再去“收复”一次,台湾极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一个国家;甚至有可能归于日本,连郑成功都可能被当做日本的民族英雄,――他母亲是日本人,他本人出生于日本,你怎么跟他们扯得清!琉球(隋时台湾也叫“流求”)不就变成了他们的冲绳吗?所幸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攻占台湾,将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清朝是外来侵略者建立的朝代,它强行把900多万平方公里(略小于今日中国的面积)的土地,带给了当时不足4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它在被汉人当做“鞑虏”驱逐出历史舞台之际,交出的是一个净收入仍有700多万平方公里、基本完整的大中国。元朝也是外来侵略者建立的朝代,它的“中国―蒙古”本部(不含四大汗国及西藏)也极为辽阔,也有可能留给后代一笔巨大的政治遗产,然而没能做到。原因有许多,其中“时间不够”是很重要的一条。有人会问,“时间不够”真那么重要吗?是的,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要不现今对于国际间的领土纷争,就不会以实际占领五十年为定界了。古代的一切动作都要缓慢得多,尤其象把别人“汉化”成中国人这样的阴功、内功,两三个五十年恐怕都来不及,非得两三百年不可。这正是清朝所经历的时光。

1

主题

12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灰标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0-2
最后登录
2006-2-15
发表于 2004-8-19 18: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的说法  就如平时去打斯诺克一样,没有谁会说让你一定要穿着衬衫打着领结才可以进门,你踩着拖鞋穿着短裤也不会有人把你打出去。大家在论坛上交流自己对烟斗的心得体会,让我们这种刚刚才入门的新人可以少走一点歪路。这个没是没不好的,也不必这样认真的。借楼上的一句话:不必带论战的气息, 清谈就可以了~~

30

主题

573

帖子

153 小时

在线时间

蓝标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4-1-29
最后登录
2022-7-7
发表于 2004-11-4 13: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抽烟这一方面来说,烟斗和香烟,雪茄没有身摸区别的。
就象打球一样,篮球,足球,排球,只是形式的不同而已。没必要标榜什么,只是因为喜欢。
有人觉得烟斗抽起来烦琐,有人认为香烟燃烧的太过急促,有人受不了烟斗的劲道,而有人认为香烟的纸味太浓,爱好不同而已。
不可否认,烟斗也许更有历史的意味,以为那么长年龄的木头,那么技艺精湛的工匠,但是香烟也不是一文不名。就象古典和流行,一个是积淀,而另一个是创新,只是侧重不同而已,谁都少不了谁,谁也不比谁高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联系本站|〖 烟斗村 〗

GMT+8, 2024-11-22 0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pipevillag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