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烟草
烟草是明朝末年传入我国的,因传入路线有南北两路,再加上烟草有刺激性,容易上瘾,所以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到了清代,社会习尚是:北方兴旱烟,南方兴水烟。因烟民日众,烟草的种植和销售有大利可图,各地的烟铺一般都是大商号,它们除经售烟叶、烟丝外,还卖槟榔、豆蔻等,柜台上都备有盘香供人点烟用。辛亥革命后卷烟(俗称烟卷)传入我国,由于是机器生产,价格便宜且吸食方便,故很快在烟民中流行开来。因卷烟消费量大,且需随时供应,于是繁华街头的烟卷楼子(即烟亭)和挎篮子或玻璃盒子卖烟卷的小贩应运而生。这样,吸烟人无论白日黑夜,随时可在街巷买到盒烟或零枝烟。这种深入里巷的烟亭或小贩,民间一概称为“卖烟卷的”。本世纪20年代,卷烟一般是十枝一包,有金属锡纸防潮,有的还随附蜡皮纸烟嘴,质量较好的烟包中都有精美的画片。卷烟的牌子很多,小鸡牌、蜜蜂牌的最便宜,铜元一大枚十枝;老刀牌的是中等货;大前门、红锡包是中上等品;最贵的要属大三炮台烟,它一枝烟的价钱比当时一斤最好面粉的价钱还要贵,一般烟民吸不起,烟卷楼子和小贩也不敢经营。
彼时烟卷楼子都沿袭旱烟铺的方法,在外窗台放一架盘香,整日点燃,供买烟人随手点烟用;而走街串巷,围戏园子、饭馆门的卖烟小贩都卖红头洋火,这种火柴可在墙砖、粗碗底上划燃。
--转自老北京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