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是tobacco吗?
烟草,本来就是一种仪式性的东西,美洲印第安人部落会议,全体抽草,之后进入梦境。。。。。。香烟是什么?把一些不怎么地的tobacco原叶,经过快速养成,送入流水线,烘烤,切碎,加入各种添加剂,装成一支支小白纸卷,这个东西的味道,里面的添加剂,都彻底掩盖了烟草的味道了。
进入一个斗客,或者一个雪茄客的房间,你可以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迷人的烟草味道
进入一个香烟客的房间,则是“一股香烟的恶臭扑鼻而来”。
就是香烟这种东西,在全世界弥漫,全世界90%的,都以为烟草燃烧的味道是臭的!谁之过错?
维护tobacco这个字的纯洁性,坚决把香烟赶出tobacco的范畴。
tobacco,就不应该包含香烟。
胡乱说说,欢迎拍砖 全世界菸草總產量, 拿來做煙斗用的占不到其中的1%. 就算把所有"非香煙"製品, 如: 鼻煙, 嚼煙, pouch, dip, snuzz... 等全都算進去(雪茄菸葉的栽種is a distinct agricultural business), 這個也占不到10%.
Now think about these:
少掉90%的銷售管道, 你認為還有多少人會去從事菸草的栽種?
假定有人肯少量種植菸草來cater剩下來的10%市場, 這價格的提升是你能接受的嗎?
你真的肯定你所抽的"原味煙草"裡完全沒有化學添加物嗎?
你真的以為在反菸人士眼中, 煙斗, 雪茄和香煙有什麼不同嗎?
Wake up & smell the coffee!
以下是引用韦伯猫在2004-3-24 2:36:46的发言:
维护tobacco这个字的纯洁性,坚决把香烟赶出tobacco的范畴。
tobacco,就不应该包含香烟。
thym兄,呵呵,我是有一点偏激,不过我那句话的意思,就好像说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种说法
“莫扎特不属于巴洛克音乐,不属于古典主义音乐,不属于浪漫派应约,莫扎特的音乐,是一个独立的分支”
这就好像我这句话,香烟不属于tobacco这个范围。并不是说要让大家就不抽了。况且香烟税就能养军队,这句话听得到是欣慰的。 以下是引用韦伯猫在2004-3-24 20:29:47的发言:
“莫扎特不属于巴洛克音乐,不属于古典主义音乐,不属于浪漫派应约,莫扎特的音乐,是一个独立的分支”
这个说法我是刚知道,还请指教。谢谢!
我也曾查过一些资料,莫扎特(1756-1791)都被列为是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乐派的代表者之一,是一位神童,一位音乐奇才。他6岁开始作曲,短短35年的生涯留下了600多部作品。在音乐的各个领域均留有杰作,成就最大的是歌剧、交响曲和协奏曲。 关于莫扎特,最近几年西方音乐学提出了这个看法,当然从年代来说,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这样是对的,巴赫结束了巴洛克音乐,海顿开创了古典主义音乐写作,贝多芬终结了古典主义。。。而莫扎特,从时代上落在了古典主义时期,不过,从他的作品来说,则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独立”的。莫扎特似乎是“神派来的”,呵呵,从他那些天鹅绝唱上来说,那个神秘的安魂曲夺去他的生命,还有歌颂邪教组织“FLG”呵呵,应该是“共济会”精神的歌剧《魔笛》。。。
莫扎特的曲子上面,当然古典主义早期的写作风格非常明显,但是似乎又没有当时那个作曲家能够写出类似的作品,所以现在又这么一个提法,把莫扎特从系统的音乐历史上剥离开来,因为它的区分的“唯一性”,从音乐历史上,很难把他同当时的其他作曲家做出比较。况且莫扎特也没有使用超过自己时代的和声方法,他的和声应用完全就是“教科书”式的,但是这个天籁之音,实在令人费解。。。。。。。。
这个说法也是我前不久听bbc 3的时候,一群人在讨论的焦点,应该算是比较“旁门”的提法,不过我觉得有存在的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25 4:28:42编辑过]
我也听说过:莫扎特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后来上帝把他召回去了。
所以他匆匆走了。
【转贴】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
·叶明媚·
《与傅聪谈音乐》一书中,傅聪曾说过:“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莫扎特的音乐与中国人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扯得上关系吗?扯得上怎么样的关系?
接触过西洋音乐的人都知道,莫扎特是古典派时期的音乐家。他的音乐风格特色在于旋律纯朴优美、澄澈剔透,组织干净细致,结构完整。他的音乐和谐、简单、平衡,因此可以说是平易近人的;但又时而有朴朔迷离之感,因为它纤细而又充满种种复杂的感情。
傅聪说:“中国的文字完全是莫扎特式的,如‘明’吧,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三岁孩子都懂,看来很天真很稚气,可也是最高的诗意,最富象征性的东西。我所以称它为莫扎特式的,是指最朴素,最天真,最富有想象力,最有诗意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老早就达到了这种境界,而欧洲艺术史上只有几个高峰才达到,就像莫扎特。”
这是傅聪认为莫扎特的音乐与中国文化相似之处,天真、朴素而又富有诗意。莫扎特音乐之伟大不在于技巧艰深难弹,炫人耳目,而在于它单纯、返朴归真,其中又蕴涵着发掘不尽地的乐意。著名小提琴家 Issac Stern曾形容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为Artless ,即浑然天成,无斧凿痕的意思。这正是中国艺术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音乐所说的“大乐必易”,“大音希声”,中国画评的所谓神品、逸品的最高标准。中国书、画所追求的是拙而不是巧,拙所指的当然不是缺乏技巧或技巧不足,而是在技巧极度圆熟之后,恐防过于花巧流丽而特意追求的拙。不然,艺术就会流于匠气。齐白石、八大山人的画,弘一大师的字,陶渊明的诗都达到这种返朴归真的境界,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在跳动。他们的艺术正如Issac Stern 所说的Artless ,浑然天成,圆融无碍。
其实,莫扎特的音乐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远不止在于双方所追求的朴素、天真、诗意、平和的境界,还在于那种天生的,乐天知命的气质;那种永远以乐观、达观的态度来面对生命中的种种挫折和不幸;那种“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目之所遇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的旷达心境。
傅聪说:“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莫扎特的作品有的地方偶或也带着挣扎苦痛的气息,但他竭力保持平衡,那颗敏感慈悲的心,即使反抗,也是带着那种哭里带笑、笑里带哭的Irony 。音乐史家说莫扎特反映的是他的灵魂,而不是他的生活。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当做苦难的见证,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和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最可欣慰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他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可以说他先天就得到这种灵气与福气。精神的健康,理智和感情的平衡,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吗?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
傅聪的这一番话道出了莫扎特艺术的精髓,也为他的那句“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作了最好的诠释。莫扎特以乐观的态度、大慈大悲的心和天使般的温柔来包容生命中的扭曲和顿压,这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情操。他与贝多芬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把艺术作为受难的见证人”。贝多芬的音乐中往往有一种抗衡性的张力,不管是与命运的搏斗,还是奋勇向上,试与天公比高的壮志。总之,贝多芬的音乐中充满着种种的挣扎、呐喊和不甘,并在这种奋斗的过程之中表现着人性的尊贵。人以他不屈不挠的坚忍战胜了命运,不受命运的作弄。而从某个角度而讲,莫扎特的境界比贝多芬的更高,他“视患难如无物”,天生就达到了贝多芬挣扎了一辈子才达到的境界。贝多芬的尊贵在其过程,而莫扎特的伟大在其结果。苦难的中国人、苦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灾难和扭曲后仍屹立不倒,就因为“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
一位教音乐的友人来信告诉我他教授莫扎特音乐课的情形。他说:“给学生讲莫扎特音乐时,脱口出了这八个字: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没再解释什么,学生们都懂了。”这真是一个使人感动的场面,莫扎特的音乐反映的正是中国人“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心境。友人在信中继续说:“据说,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圆寂之前的一段日子里,很喜欢写作这八字偈。法师的深意,我不敢妄测。但我觉得这八个字是对艺术意境的高度概括:达到这一层的艺术,是属于锺嵘所谓神品一类,它脱去了一切人为的痕迹,清新、质朴、不骄作、不过火,浑然天成。”西方有位研究莫扎特的学者说:“贝多芬的成就完全是人与自然搏斗的结果,他倾毕生心血所得来的,对莫扎特来讲,却是与生具来的,是自然的赐予,他的音乐,得天地之锺。”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生命达此境界,夫复何求?此身生为中国人,也不知是何种福报了。
[转自''古典音乐论坛'']
莫扎特的曲子,基本上只有钢琴奏鸣曲和同时代的人风格接近,其他曲子,则是完全天外来客了。当然莫扎特和巴赫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作曲家,他们两个人的曲子,几乎全部在心里,即使是莫扎特6岁?写的东西,钢琴曲op.1,2,3,4,5,9,这些非常稚气的曲子,就已经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东西。况且谁在6岁(还是8岁?忘记了,长远不研究音乐理论了),就能写出来这种东西。
本来还在钢琴上弹贝多芬,感觉就像在打架,虽然贝多芬也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同时把他的所有曲子都装在脑子里,不过现在似乎除了现场演出,不太听了,
平时我在钢琴上就是巴赫,加上莫扎特,偶尔用肖邦夜曲骗骗mm,就得了。
现在的大师,敢于现场演奏莫扎特和巴赫得有多少,巴赫见解太多,这边不做讨论,但是莫扎特的曲子,很少演奏,不是因为他难,而是因为他简单。因为简单,你不能把他原原本本按照乐谱演奏,那样一个6级的小朋友也能够从技巧上弹出来,难就难在要谈出“莫扎特”来。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宁可去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拉赫马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也不愿意演奏一首非常简单的莫扎特协奏曲,因为,那些是体力活,没有理解不要紧,搞出来,观众就买帐。莫扎特,你技术上如果出问题,就别想活了,当然也没有人会在莫扎特的技术上出问题,关键是,技术上完美无缺的弹出来,也基本上别想混了,第二天月评一定是被骂死。除非是对人生特别有感触的人,才敢在舞台上演莫扎特,况且也不一定成功,记得上次阿什肯纳齐上海演奏莫扎特kv330,结果第二天上海乐评届那个骂声阿,要是这样的演出,在卡内基音乐厅,那这个乐师至少5年别出声了。幸好我不喜欢阿什肯纳齐,没有去上当,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25 7:51:14编辑过]
庄子曰
庄子曰: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http://www.pipevillage.com/newforum/uploadImages/20043221737182841.gif[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25 9:35:28编辑过]
万物皆有天机。看嗜之心态。 我感觉音乐最难之处,就是把作曲家的思想演变出来。
曲子对技巧要求有高低,其实,如果技术过关,把音符一成不变的奏出,是件容易的事情。反而某些曲子看似简单,但要把''他''奏出来,难呀。
国内苦练出好多技巧一流的人才,但能否可以能把''他''奏出,这个就关系到很多的方面了。
说到这方面,又联想到国内外的教学方法之异同了......
[哦, 扯远了,这些是该在音乐论坛讨论的问题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