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hxyhf 发表于 2013-1-30 10:26:53

楼上的好文采!!!

米夏十二 发表于 2013-1-31 17:31:39

我感觉这种烟袋要用一段时间味道才会纯正,开始的时候那个烟袋杆里可能也有油漆吧,总有股油漆味。旱烟还是用手卷吧。

虎斗虎脑 发表于 2013-2-1 14:24:43

《“亚布力烟 ”的由来》(责任编辑:admin)


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里,剧中的人物垛爷多次提到朱开山送他的“亚布力烟”,说抽上一口,是多么多么的提神和好烟之类的台词。另外在小说《暴风骤雨》、《林海雪原》等反映我省地方革命题材的文学名著中,也都提到过亚布力烟。

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著名歌手李娜演唱的电视连续剧《赵尚志》的主题歌中,也出现过抽上一口“亚布力烟”,吧嗒吧嗒嘴的歌词。所以很多人都熟悉知道了“亚布力烟”。据传,赵尚志将军生前非常喜欢抽亚布力烟,现在在亚布力一带还流传着有关赵尚志将军和亚布力烟的许多故事:

据说,1935年的一天,赵尚志带领抗联战士经亚布力翻山越岭向盘踞在北沟楼山镇的日军发起进攻,路经三道崴子在这个屯里小憩时,王家及后来的几户人家拿出最好的黄烟来款待赵将军和战士们。素来喜抽黄烟的赵将军第一次点燃了一支三道崴子烟儿。吸上一口,顿觉香气透入胸腹,神清气爽。走南闯北的赵将军吸过许多地方的黄烟,却从没吸过像三道崴子出产的黄烟这样味正、适口,芳香迷漫。他一再伸出竖起的大拇指,说:“好烟哪,少有的好烟!”在赵尚志他们将要离开三道崴子时,屯子里的人们拿出上好的烟叶给他们带上,一再说让战士们在战斗的间隙吸上一支烟儿,以提神醒脑,趋蚊避虫。抗日战争胜利后,亚布力烟儿的盛誉也随之远播。

关于亚布力烟的由来还有好多传说:

据说在上个世纪初,山东省沂南县的一户王姓人家来到亚布力密林深处的三道崴子沟里安家落户,种起了人参。人参对土壤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在大森林中新开垦出来的腐殖质土壤,还要施用炒熟的豆饼和苏子作底肥,而且在这样的土地里也只能长一茬,35年的光景,再种,还必须在大森林中开垦新的土地。刚种过一茬人参的土地弃之可惜,王姓人家便在黑得冒油的土地里种上了黄烟。令王家人未料到的是:在种完人参的土地上长出的长圆状披针形的烟叶油绿油绿的,色泽十分鲜艳,割下晒干后捻碎抽进口里,甜润芳香,沁人心脾,与在山东老家和其它地方抽过的黄烟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几年之后,三道崴子出产的黄烟叶大、肉厚、芳香且无杂味的优点便在亚布力及周边地区传开了。

据传,19世纪初,亚布力东北沟三道崴子的大森林里,住有一位黄姓老烟农,因无钱娶妻,一直独身。有一次去亚布力卖烟叶时,遇到一位流落街头的俄国贫妇。俄妇烟瘾极大,却又无钱买烟,就蹲在黄姓老烟农的烟摊前嗅烟叶散发出的香味,或闻老烟农喷出的余烟,俗称“抽二烟”。半上午过去,老烟农滋生恻隐之心,卷了一支蛤蟆筒送给了俄妇。俄妇吸完这支烟,颊生红晕,面若桃花,看烟叶,看老烟农,含情脉脉。下午,老烟农见俄妇还未离去,又卷了一支蛤蟆筒送给了俄妇,说:“一袋烟顶一个烧饼,咱俩中午都没吃饭,再抽一支,权当吃了个烧饼!”俄妇接过,点燃,细品一口,用生硬的东北话说:“不,一袋烟,能顶一个大咧巴(俄语:面包的意思)。”太阳西斜,老烟农收摊往大山里返回,俄妇尾随其后。出镇,见俄妇亦随出镇,老烟农问:“我回深山,你跟我去干什么?”俄妇虚弱地只笑不答。老烟农思忖一番,掏出卖烟所得,分一半给俄妇,说:“你八成是饿了,这钱给你,你买大咧巴吃!”俄妇笑而不接。老烟农疑惑,又思忖再三,将剩下的两把烟叶递给俄妇,说:“你一定是眼馋我的烟,喏,这两把子烟给你!”俄妇笑而不受。老烟农大急,放烟叶于路边,边走边说:“我不要你钱!”走过三里半地,回头,见俄妇腋挟两把烟叶依然紧随。老烟农大惑,驻足,问:“你说,你到底想干啥?”俄妇羞答:“我最喜欢抽亚布罗尼烟,你种的烟最好抽,我跟你去种烟!”老烟农窘迫,涨红了脸,说:“不,不行,我一个人过日子,你跟去不方便!”俄妇说:“我就跟你过日子。我丈夫把我骗到亚布罗尼就把我扔了,没人管我,你是好人,我要跟你过日子!”


  老烟农闻言兴奋,手舞足蹈一番,携俄妇回归大山。第二年,俄妇为其生一个混血儿,儿长得极其英俊,老烟农干劲大增,为多挣些钱养家糊口,与俄妇拓展烟叶种植面积。小儿三岁时,烟地已达到20亩,俗称两垧地。据说,这一对夫妇当时喂有一条看家狗,夫妇吸烟时,那狗就挤坐夫妇中间,老烟农喷一口烟,看家狗就急挺鼻子嗅;俄妇喷山烟时,看家狗又急忙扭脖挺鼻去嗅。时间长了,夫妇方知,那狗也上了瘾,挤在老夫妇中间“抽二烟”。后来,那狗烟瘾越来越大,晚间老夫妇安寝时,看家狗上了烟瘾,因无二烟可吸,就爪扒屋门呜咽一宿至天亮夫妇吸烟为止。后来,小儿长大,担起了和母亲去亚布力镇出售烟叶的任务。因其所售烟叶来自大森林,烟质好,烟味好,名声大起。历年来,俄军、俄商、日本、日商、山匪、商贾,连赵尚志将军率领的抗联三军,都曾买过他们的烟叶。又因老烟农姓黄,故又称亚布力烟叶为“黄烟”。…….


以上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亚布力烟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和人们对亚布力烟的钟爱。我们现在一提起亚布力,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滑雪之乡”、“大冬会”;而在亚布力滑雪场没有建成之前,(即20世纪)人们一听到“亚布力”,往往马上会想到的一定是“亚布力烟”。当时的亚布力烟可以说是闻名遐迩,妇孺皆知。但现在,亚布力烟作为亚布力最有代表性的地方特产,似乎已经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亚布力烟再度被人们提起是在电视连续剧《赵尚志》和《闯关东》热播之后,亚布力烟又映入人们的眼球而被人们津津乐道。

虎斗虎脑 发表于 2013-2-5 16:18:18

转帖《探秘张家界山里人家生活 彪悍美食不敢下口(组图) 》作者:yk小马

虎斗虎脑 发表于 2013-2-17 15:25:34

转载《香喷喷的老旱烟飘着悠悠的闲话》

作者:齐凤池



       在北方的集市上,属卖旱烟的最多,整个集市卖旱烟的就占了一趟街。这些卖旱烟的跟着集市跑,他们大小集市都去。尤其是到了煤矿开支的日子,矿门口的两侧全是卖旱烟的了。我闲着没事数了一下,卖旱烟的摊位真有一百多个。旱烟的品种也特别多,有东北旱烟和本地旱烟。东北旱烟有延边红、亚勃利、胶合烟、夹皮沟、漠河烟等等。当地的山烟只有两种,一种是黄烟,一种是绿烟。山烟大都是种在北部山区的山坡上,用香油渣苗的,抽起来有一股串味。抽的人感觉特别香,闻的人就感觉有一股烧蚂蚱翅膀的味道。我不喜欢抽当地的山烟,因为我不喜欢那股烧蚂蚱翅膀的味道。我还是喜欢抽香喷喷的东北烟。东北烟抽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雪茄味,回味回味还有点甜味,别人闻了,也感觉香喷喷的,一点也不讨厌。
       在煤矿大部分人都抽旱烟,因为旱烟便宜,抽起来有劲,比烟卷抽起来过瘾。而且抽旱烟的不怕好,多贵的旱烟也敢买。所以,卖旱烟的特别爱到煤矿开支的日子来卖。
       我买旱烟不怕贵,只要好抽,一百块三斤的,一百块二斤的只要好,我基本上不搭价。当然,也有卖一百钱一斤的。我说他们纯属瞎要价。当地的山烟就没那么贵了,最好的也就是二十块一斤。山烟始终也卖不上价去原因,就因为它有股烧蚂蚱翅膀的味道。
       我在当地抽旱烟算是高水平的,不光是我的旱烟好,而且我的烟盒也特别精致。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两个烟盒,一种是东北烟,一种是当地的山烟。朋友来了,愿意抽哪个就抽哪个。有抽上口的,抓一把就抓一把,我还给烟纸。所以,抽旱烟的都爱到我这来耖点好旱烟抽。
       我的抽屉里还有两个塑料袋,一袋是比较有劲的旱烟,一袋是比较软的旱烟。朋友要就自己抓,非常随便。朋友们都说我是抽旱烟高水平的,够档次的。我的小烟盒是用不锈钢做的,盒的正面是一条腾空的巨龙,背面是一只站在枝头的凤凰。盒盖上是一条舒展的长龙。样子特别美观,特别漂亮。谁见了都说棒。但就是没人敢张嘴要我的烟盒。因为这个烟盒,在世面上没有卖的。这个烟盒是一个高级白铁匠打的,上面的图案是他用刀子一点一点雕刻的。我当时买这个烟盒,他要了二十块钱。现在,就是二百钱也买不来了。白铁匠十几年前就不在人世了,我这个烟盒成了绝版。当时有卖白花铁、黄铜片和紫铜片烟盒的,价格也就是一两块钱,二十块钱的不锈钢雕刻烟盒就算是天价了。但我喜欢,贵也买。这个烟盒我长期装着,出去开会也带着。朋友们聚在一起相互递烟时,我把烟盒拿出来,人们一看都感觉新鲜,不知我这个是什么,都拿过去瞧瞧。看过我的烟盒诗人大卫看过,李志强抽过谈歌也卷过都说好抽。当然,尝过我的旱烟的诗人作家就更多了。诗人冉军专门写了一组《抽旱烟的诗人》发在《阳光》杂志上,人们都说他写的是我。诗里,他把我和烟盒美化了一番。其实,他对抽旱烟不懂,我抽旱烟在高手中,算一般水平。真正高手我认识几个。我的邻居王叔,我们学校的树前老师那才是高手。
       王叔离休前是矿长,按说他啥好烟都见过,啥好烟都有人给送过,但他就是不抽。他就喜欢抽东北的好旱烟。矿上领导开会,别的领导拿出来高档的烟卷抽,王叔掏出自己的旱烟卷起来。他的旱烟味在会议室里萦绕着,压倒了所有的烟味。
       煤矿开支的日子,王叔准到烟市上去转。见到好的,抽上口的,他也不搭价,成袋子全包圆。王叔家别的我不敢说,他家的各种好旱烟成袋子的存着。
       “文革”期间他戴着好几米高的大帽子游街,累了就掏出旱烟卷一根。他家的好东西都被抄走了,就是那几袋子旱烟没人要。王叔见旱烟还在,非常高兴,他拎着旱烟袋子到屋里抽烟去了。有时我见他北边的小树林里坐着抽烟,地上有一大堆他抽剩下的烟头。王叔平反后,又当了矿长,他仍然抽他的好旱烟。公家的待客烟他一根也不抽。
      树前老师属于烟痴类型的,他家的好旱烟品种那叫多。他把每样旱烟装在一个小瓶子里,瓶子上贴上标签,写上烟的品种名。朋友来了,他挨个给人家尝。然后再叫人家评价,人家的嘴都抽麻了,只能说都好。我和树前老师在一个教研组,他抽旱烟,我也抽旱烟,他的旱烟总比我的好,一开始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发现,他在烟里放了罂粟叶和罂粟枝。他说:“放点这个,烟更好抽,更提神。”树前老师的烟瘾更大,他的大牙齿早就熏黄了,一讲课先露出大黄牙板子,他出气也是满口的旱烟味。

树前老师还有个爱好,就是养蛐蛐。每年放暑假,他带着好旱烟到山东泰山脚下逮蛐蛐。逮回来后,调养一段时间,就到天津去掐蛐蛐。每次都是大胜而归。他在天津不仅掐蛐蛐出了名,而且他的旱烟也出了名。看蛐蛐掐架时,他掏出旱烟瓶卷起旱烟,然后点着,美滋滋地抽着。欣赏着蛐蛐掐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他的旱烟味,馋得天津卫也伸手要尝尝。天津卫一抽连声说:“这玩意,还他妈的挺有劲。好抽,好抽。”下次树前老师再去天津掐蛐蛐时,就给天津卫带点旱烟。从此,树前老师和天津卫交了朋友。树前老师在掐蛐蛐的时候,还研究蛐蛐的学问。他写的关于养蛐蛐的文章还在《星期天报》上连载了,这样,使他的名气就更大了。尽管名气再大,也不如他的好旱烟有名。因为,掐蛐蛐必定是季节性的,而抽烟,只要他张嘴出气就得抽。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虎斗虎脑 发表于 2013-4-3 14:13:07



觉来的绿油油 发表于 2013-6-20 11:58:06

都读完了,闭目一念,想起了村里常看到的一句话“品草阅人生”,多谢前辈分享这么多好故事。

虎斗虎脑 发表于 2013-7-16 09:53:29

转载《抽旱烟的女人》 作者:肖思强       我原来是不抽旱烟的,也闻不来旱烟的味道,一闻到就干咳,咳得眼泪汪汪的。作为最后一批落户知青,在高原一个名叫半坡村的村子里,我学会了抽旱烟,而且还是一根(他们的量词都用“根”这个词)傈僳族女子教我的。

  这是一个小村子,山林与云南西北接壤,村里有六户傈僳族,其余是汉族。这六户傈僳族都懂汉语,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为啥叫半坡村,因为村子在半坡上。一条水渠从山腰顺势而去,水渠上边就是茫茫的原始森林,水渠下面就是一坡的田地。这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山林苍翠,天空蔚蓝。

  这里蚊子很多。在地里施肥,在坡上劳动,坐在田坎上或是树下休息,冷不丁飞来一只花脚蚊,悄无声息地在我的脚杆上,手杆上或是颈子上,叮咬一下,等发觉有点痒痛时已经晚了。叮咬处一会儿就红肿起来,抹点清凉油也难解心头的痒痛。后来我发现,这些蚊子也认生,只叮咬我而不叮咬村民。休息时,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三三两两地坐在田坎上,他们都在抽烟,我却在用口水抹蚊子叮咬的疙瘩。


  我身边的一位傈僳族少女,见我满脚杆的红疙瘩,烟也不抽了,用力拔下烟杆,扯了一根狗尾巴草的草干,穿进烟杆的孔里,从另一边拉出来。草干上沾满了黑浸浸的烟油,她帮我抹在脚杆上,顿时有一种凉飕飕的感觉。烟油真是一种特效药,专治蚊虫叮咬,一会儿就没有了痒痛难受的滋味了。她笑盈盈地告诉我,蚊子只叮咬我,是我不抽旱烟。抽纸烟不行,必须抽旱烟,蚊子很敏锐,闻到旱烟的味道就远远飞逃了。


  过了两天,她把做好的烟锅送给我,烟袋里装满了兰花烟,还有一盒火柴,用不着向别人去讨烟抽了。后来我发现,这里的男人女人,抽烟锅的都会自己做烟锅。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还是有好几道工序。找来一小节硬木头,打磨光滑,再找一节铁丝在火里烧红,在木头的中间烧出一个小孔,能装一撮烟就行了。然后又用烧红的铁丝,再烙出一个插烟杆的小孔。砍来一根水筋竹做烟杆,只要一卡长,插进小孔就行了。它结实耐烧,常常是砍来当柴火烧的,做烟杆再合适不过了。又找来一小块青布,缝制一个烟袋,用一节细麻绳捆在烟杆吊着,烟锅就这样做好了。他们抽烟不花钱,说白了就是自己种,每家的地里都种有一小块,叶子尺多长,绿茵茵的,撇来晒干,弄成细小的粉沫,就是兰花烟了。这就是村民说的旱烟。要想抽时就装一烟锅,用拇指稍稍按一下,用火柴点了就抽。时间长了,烟杆里就积了烟油,它是治蚊虫叮咬的良药,在红肿的疙瘩上抹一点点,几分钟就不痛不痒了,十分灵验。


  就这样,我学会抽旱烟了,也不怕蚊虫叮咬了。在地里挖地,在田里薅秧子,休息时就抽烟。男人抽,女人抽,那些十四五岁的少女也抽。男人的烟锅在包里,女人的烟锅插在头上。她们的头上裹着一条花毛巾,要抽的时候就从头上取下烟杆,装上一烟锅烟沫,抽得美滋滋的。


  少女抽烟是小时候从母亲那里学来的,三四人围坐一起,抽出天真,抽出烂漫,抽出未来幸福美满的姻缘。我曾经问过一个姓熊的少女,你抽烟就不担心嫁不出去吗?她十分好奇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脆声声地笑着说,你不懂,不会抽烟才嫁不出呢。


  在南高原的村子里,抽烟锅已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们抽烟的姿态很美,优雅,动人,因此变得高深莫测,让人感到十分的敬畏。也许这就是祖先血脉的流传,至今也改变不了这种抽烟的习俗。即使她们现在不抽烟了,只要从你身边走过,你依然能闻到一股旱烟的味道,淡淡的,还有一缕温馨的气息,那是从少女身体里溢出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进入你的心灵。你一下就知道了,那是高原乡村的味道,让人刻骨铭心的味道。 

虎斗虎脑 发表于 2013-7-16 15:15:04

转载《回忆我的70年代——抽旱烟的东北老太太》 作者:静茹       俺们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水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是说,为了保暖把窗户纸糊在外面,当然我们屋里也糊,大姑娘下媳妇老太太都喜欢抽烟这也曾经是东北的一大特色,养活孩子吊起来是说的一种婴儿吊床。     我小时候常常看见邻家的老奶奶抽旱烟的过程,先是把一张纸撕成条,再把它卷成卷,填上旱烟叶子,用舌头舔一下把烟卷封上,再用手指头把头拧成一条,把这一条揪下来,点火就吸一口,然后就慢慢坐在炕上吧嗒吧嗒的抽。     我印象里的烟叶子,黄黄的,有一股香味,老太太把烟叶子烤的干干的,就在一个用报纸和废纸糊成的小笸箩里一点一点的搓碎,再把梗子挑出来扔掉。






      郭颂是我们东北人的歌手,我最喜欢他的东北民歌《小货郎》,那里面就唱到:老大娘见了我呀,也能满意呀!我给她带来汉白玉的烟袋嘴呀,乌木的杆呀,还有那睁明瓦亮的烟袋锅来阿呀......。


       东北老太太的烟袋,是老太太的宝贝,很长一个杆,被老人家摸得铮亮,烟袋锅是铜的,烟嘴是玉的,电影里都拿烟袋当地主婆的道具,其实抽烟袋的老太太在我心里都可善良可美丽了。没事老太太就拿着烟袋在三寸金莲的小脚上磕嗒,这三寸金莲和烟袋锅成了我心中东北老太太的经典印象。我家邻居的老太太都八十多了,身体硬朗,叼着烟袋锅子在冬天里,不停的摆楞着炕上的红辣椒,把每一个辣椒都擦得亮亮的,晒得又干又脆。


    我个人最不喜欢抽烟的人,但是回忆起抽旱烟的老太太,内心却无一丝的厌恶,反而感到特别的亲切。老人家辛苦一辈子,晚年唯一活动的区域就是炕头,在炕上平静的看着儿女子孙的幸福生活,而自己唯有一个营生可干,就是抽口旱烟。


   你说也怪,现代人,什么都怕,不抽烟不喝酒不干体力活还得癌,老一辈子操劳一生,生七八个孩子,抽一辈子旱烟,咋就没毛病呢。我没有能力总结出健康幸福的标准,但我感觉,这样的生活习惯比我们现在健康,离幸福更近。

虎斗虎脑 发表于 2013-11-5 11:57:45

《昨晚下班偶遇》
       昨日下班回到小区已经华灯初上,选了个人少的楼间路走,看到有个人在停车位那里打着手电在找啥东西,仔细一看是认识的丹丹的爷爷,于是问他在找啥,他说在幼儿园门口等着接丹丹时在这里抽了几锅子,可回家发现烟袋锅掉了,这不拿着手电来找。我一看这情况也帮他找起来,他从口袋辆掏出一个细小的东西,说就是这样的,我定睛一看,嚯!这么小的烟袋锅?大约有成人手的三分之二长短,粗细比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线还略细点,真是我见过的最小的一口香了。

       我说听他们说你抽旱烟,我说我总见不到你抽呢,原来这么小。我帮他拿手电找了会儿没找到,他说明天白天再说吧,幸好我还有一支,和他走到一个路灯下,我拿出我的亚布力烟包(我自己用电焊工手套的皮子自己缝制的),我说尝尝我的亚布力。他拿了一小撮,说你这是烟叶子,我说我这是旱烟,他说他抽的是烟丝,是烤过的,他把亚布力按进小一口香里,用火机一点,吸一口,接着噗一口就把烟灰吹出去了,我说这太不过瘾了,他说我们家那边都抽这个,就图个携带方便,抽完还不烫,塞口袋里接着干活,属于忙里偷闲的。接着他拿出个小圆铁盒,打开盖我一看里面是褐色的很细很细的烟丝,他说我们就抽这个,我一看就是那种团成一个蛋塞到一口香里抽的烟丝。

改天我再见到他拍个他的袖珍一口香的图片,今天先上个网上搜来的样子差不多的图片给大家看看

[ 本帖最后由 虎斗虎脑 于 2013-11-6 14:22 编辑 ]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旱烟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