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郧县东汉墓发现铜烟斗 改写烟草传入史(转载)
2008年10月,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郧县五峰乡考古发掘领队黄凤春披露,在当地一座东汉墓中首次发现一根精致铜烟斗,我国烟草传入历史将就此改写。在这座东汉古墓中,专家不仅发现铜烟斗与10枚合金制耳杯相伴,而且发现了陶罐、陶壶、铜带钩等陪葬品,并在陶罐中发现了酒糟。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惊讶不已:“墓主人既抽烟又喝酒。可见早在1900多年前,古人就已开始烟酒不分家了。
记者目睹,出土的这根铜烟斗质地坚实、小巧玲珑,其烟杆与香烟的长短相近,烟锅较小。而耳杯造型精美考究,杯口呈椭圆形,平底;杯口外沿有两片上翘的新月形耳面。专家称,该耳杯仅能容下一钱酒,是喝白酒的器具。
据介绍,我国古代没有烟草种植也没有关于吸烟的记载。烟草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的明朝万历年间。这根铜烟斗的实物发现,对以前所有谈及中国烟草传入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如果进一步被现代科技手段所证实,则表明中国人在1900多年前,比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更早开始吸烟。
黄凤春说,从2006年3月至今,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省内外考古人员在郧县五峰乡一带展开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仅今年9月,专家们即在该乡发现了16座秦汉古墓,但东汉铜烟斗的发现在我省尚属首次。省考古研究所将委托中科大科技考古系,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铜烟斗中遗留的物质及酒糟的粮食构成,进行进一步考证分析。(楚天金报)(特约记者石苑通讯员丁静玉)
图片链接http://news.sohu.com/20081021/n260153261.shtml 中国自古就比老毛子要会享受,就是太会享受了...... 哈哈,学习了... 这东西……谁知道当年是干什么用的,说不定是有别的用途只是看上去像烟斗 我不相信那是烟斗 90后脑残喜欢清穿,考古专家喜欢东汉穿 八成是类似放上艾叶,点燃了来针灸的工具,那个时代绝对不可能是作为抽烟的工具使用,这么过瘾的事,怎么可能不流行下去...... 话说某位盗墓者叼着铜烟袋进入墓穴,墓内物品之多不得已舍弃烟袋手提嘴叼,以至于被现代考古学家误认为此烟袋为东汉墓主所有 不是说酒具吗。
公认淡巴菰原产于中南美洲,后遍传世界各地,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于福建种植。关东烟则来自于高丽。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二)推烟草之历史于3000年前,广见闻而已,事实未必若是之久且远也。
“今所瞰之烟草,孙光宪已言之,载于《太平广记》,有僧云,世尊曾言山中有草燃烟噉之可以解倦。则西域之噉烟,三千余载矣(《通志堂集》卷十六)。”
烟草传入中国,历史甚晚,然曾几何时,竟风靡于境内,而记述、歌咏烟草之书,接踵刊行。如海盐朱一飞撰《淡巴菰百咏》一卷(乾隆壬寅即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小酉山房精刊本,又名《淡巴菰词》)、青浦陈琮撰《烟草谱》八卷(嘉庆年间刻本)、贲隅赵古农撰《菸经》二卷(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春厂广山房刊印箱本)、陆耀撰《烟谱》一卷(《昭代丛书·丁集·新编》本)、蔡家琬撰《烟谱》一卷(《拜梅山房几上书》本)、汪师韩撰《金丝录》一卷(《丛陆汪氏遗书》本)。问世诸著作,自其来历、种类,栽培方法,管理技术,加工制作以及有关烟草之文献,乃至弊害、禁约等,无不毕载,虽各书繁简不同,用意则一也。一时间烟草书写作之多,适是种植之广之反映,无它故焉。
程晋芳有《金台杂诗》(见《勉行堂诗集》)、方元鹍有《咏都门食物作俳谐体》(见《铁船诗钞》),皆咏都城风俗之作也。程诗曰:“渔洋才调接元虞,迟日闲寻主客图。沈叹宗风太牢落,凉花开遍淡巴姑。”按:渔洋,王士祯之号;淡巴姑即淡巴菰。方诗曰:“淡菰夸易水,苦酒说良乡。”盖各地无不有烟草,以产易州者独属上品,堪与建烟媲美矣。又方溶颐《春明杂忆》(见《二知轩诗钞》):“香气氤氲鼻观超,女烟一缕碾兰椒。银晶作壶珊瑚盖,时式剜成水上飘。”此咏都人之嗜鼻烟也。兰椒,即刘书之兰花烟,水晶作壶别加珊瑚之盖,精美至极。嗜烟之人既多,则蓄烟之器皿必有多方之考究,其不限于水晶、珊瑚,必矣,而记录烟壶(鼻烟壶)之专门著述,亦相随产生。
会稽赵之谦作《勇庐间话》一卷,为此类书之代表(光绪间无锡图书馆刊本活字本,又《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第一集》本等),而周继煦旦为赵书作《评语》一卷(《粟香室丛书》本、《桐荫山房丛刻》本),唐赞衮为赵书作《摘录》一卷,另有武冈张义树撰《士那补释》一卷(光绪十八年即1892年刻于金陵),士那系鼻烟名。唐氏汇集赵书、周评、张释及己之摘录,合为《鼻烟丛刻》,亦可谓好事之人与好事之书矣。
烟草虽细末之物,然既为人之生活所必需,则一且广为传布,有诗文词赋为之吟咏、为人著述,亦势之必然者。
[ 本帖最后由 洗心堂主 于 2011-12-21 00:02 编辑 ] 看着像个烟斗,是不是能确定一定是抽烟用的烟斗?若能在里面挖出“烟屎油”成分的东西,就基本可以确认是抽过烟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