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要改变一下石斗的休息方式,把平均使用平均休息,改为集中使用集中休息。 原帖由 蓝刃 于 2011-4-9 04:59 发表 http://bbs.pipevillage.org/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想来想去对于这个染色的过程还是纠结的很。如摇头兄分析的也如sermet所说,我也仔细的考虑感觉很有道理,但是又想起所见所闻,还是觉得不太好理解
在网上临时找到几张图片,几个老的海泡石斗破损的地方
2134 ...
在回答蓝兄提的问题之前,我想先把最近的一些发现以及论剑中提到的混合蜡(石蜡+蜂蜡)的应用与斗友们探讨一下,也便于问题的解答。
记得在石斗/粉斗帖子中,我反复提到那支疑似Altinay粉斗所发出的“胶味”,在阅读上述三位专家的采访文章后,我开始怀疑这种“胶味”很有可能是石蜡加热后所发出的味道。文中提到每个雕刻师都有自己的配方和蜂蜡/石蜡的比例用于海泡石烟斗最后外表处理,所以每支上过蜡的海泡石外层都有不同程度的石蜡。
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有人一定会问为什么不是蜂蜡引起的味道?我想如果是蜂蜡的味道,可能不会有人为了转色经常去用蜂蜡保养,因为这股味道实在杀风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在空斗时我仔细闻了手头两支海泡石斗的外壁,没想到竟然都有这股“胶味”,只是imp的味道淡也没那么呛人。又用同样的烟草点燃比较,Altinay“胶味”很明显且持久,特别是在后半段或斗温高时十分明显,而imp几乎觉察不到,必须极专注才能感觉到稍纵即逝的“胶味”,我猜测这是由于石蜡的纯度和比例不同引起的。
至于为什么要添加石蜡,我想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石蜡便宜可以降低成本,二是石蜡质地坚硬,能在表面形成保护层并遮盖表面缺陷,特别是比较利于粉斗加工成型,这也是我猜测那支Altinay中的石蜡成分较多的原因。今天下午,我用电吹风反复加热Altinay目的就是去除蜡层,加热过程中发现呈“五花肉”的肌理逐渐淡去,原来有斗友认为转色的“淡黄色”渐渐退色,露出纯白色及加工时的不规则纹路,所谓的“五花肉”就是混合蜡覆盖在加工痕迹上产生的效果,再闻“胶味”较之前淡了许多。
石蜡和蜂蜡的混合使用也不是仅仅出现在海泡石加工过程中,国内也有用于家具保养的,下面是从网上摘录的一段有关家具保养用蜡的描述:
“由于蜂蜡价格相对较高(大约相当与4倍蜂蜜的价格),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所以一些不法商家将石蜡参入蜂蜡之中冒充纯蜂蜡出售,用以欺骗消费者,这是因为石蜡价格相当低廉(约每公斤5-6元),参入蜂蜡中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化工商店普遍出售的一种石蜡与蜂蜡的混合蜡,价格一般是在每公斤12-20元。这是工业使用的一种蜡品,根据其配比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是不能够用来保养硬木家具的。我们辨识蜂蜡应当从以下五点入手。
一、未经过滤提纯的蜂蜡叫原蜂蜡,普遍含有杂质,这些杂质一般沉积在蜡块的底部。而石蜡及蜂石混合蜡是不会有杂质的。
二、无论是原蜂蜡还是提纯的蜂蜡都有一种蜂蜜样香气并略酸,滋味淡,嚼之细腻而粘,韧性强。而石蜡无味或有机油味,无滋味,性脆不粘。
三、蜂蜡质地柔软光滑,触之有油腻感,断碎面颗粒性,用手搓捏能使之软化。而石蜡则质地坚硬,断裂面呈片状,用手揉搓不能使其软化。
四、蜂蜡的熔点相对较低,其融化速度和凝固速度都比较慢;相比之下石蜡的熔点比较高,且融化速度和凝固速度都比较快。
五、分别点燃用蜂蜡和石蜡做成的蜡烛进行对比,由于石蜡中的主要成分为含碳的烃类,所以极易燃烧,其蜡烛的火焰和燃烧速度要明显高于蜂蜡蜡烛。用干净的玻璃片分别在两种蜡烛的火焰上方半公分处作少许停留,就可以看到石蜡蜡烛火焰上方的玻璃片上布满碳黑物质,而蜂蜡蜡烛火焰上方的玻璃片上是没有碳黑的,这也是二者最显著的区别。”
再回到蓝兄所提的问题,我是这么想的:烟气或水汽中的残留颗粒应该大小不一,较大颗粒不能穿过只能被挡在内壁(发黑积炭),而小颗粒能随水汽穿过海泡石并被蒸发(应该很容易蒸发,见论剑中的讨论),碰到表面蜡层才被截留并不断累积形成肉眼能看到的转色(包括蜡色),照片中的白色部分一定也有残留(大部分被推送至表面),因为太过微小肉眼很难觉察,另外也可以推测蜂蜡不能够穿透海泡石进入内壁,否则也会截留颗粒而形成内部转色。论剑中提到的蜂蜡养护提高转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蜂蜡本身的颜色也会加深表面颜色,可能也是斗友发现上过蜡的海泡石颜色会变深的原因。
在论剑中专家提到的海泡原石斗能保持烟草风味的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这几天我用海泡石斗抽拉森20,发现没有吸木斗时拉森20特有的坚果香,猜测新石斗吸附能力较强,减弱了烟草本身的风味,应该在使用一段时间等海泡石吸附能力减弱后才能更好地品尝烟草滋味,这也是很多斗友认为海泡石到后期越来越好抽的原因吧。
看来用蜂蜡保养很有必要,不仅仅是为了转色,同时也是减少蒸发降低烟斗吸附能力的手段,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尝烟草。 摇头兄,实在是难得能有这个机会通过和您的探讨让我进一步思考和认识海泡石的染色原理,先要多谢您:handshake !
以前我也说过,如果继续微观类的探讨我实在是力有不逮,自从高中毕业以后物理化学的理论都不再有机会接触和深造,水汽和烟气的颗粒多大多小?大到什么程度不能渗透到石头?小到什么程度可以渗透进去?这些小的颗粒聚集到什么程度肉眼可见?。。。实在是大大的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
而我有限的知识则让我对在把这个理论联系到所见所闻的一些例子时感觉有所出入,我只是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理论,也无论是谁提出的理论要能由事实和实验不断的验证才能证实其正确性,而将这个理论套用在实例的过程中我所产生的疑问是:
如果说水汽携带烟气(有色的)通过整个石斗到达表面,把烟气中有色的部分由蜡质吸收并显现出来,而水汽和其它成分蒸发,成年累月的不断运动才能达到我们看到的染色效果,很难想象(如上所说,“很难想象”是受到个人认知的局限,并不代表不可能)这么长时间的不断在石质内部的渗透、运动、和积存过程没有留下可以用肉眼观测到的痕迹,以至内部的石质还是白色
另外如果是普通形状烟斗这个理论的确比较好理解,但如果是大型的十几甚至几十厘米的雕刻斗,很难想象(同上)水汽携带烟气穿过这么这么长的石质最终在表面蒸发及染色
无论水汽还是烟气在石质中运动,我想象大概一是靠渗透,二是靠温度差产生的能量“推动”,而无论渗透还是推动都会成辐射状递减,看到一些大的雕刻斗的有染色和无染色的部分,大概是因为能够运动到石斗表面的水汽和烟气才显现出了染色,而于此同时应该没有染色的部分是因为水汽和烟气没有能够到达石斗的表面(因为未染色处一般都距离较远,所以不应该是因为温度高而导致蜡质散失而无法留住染色物)而停滞在石质内部,这时在石斗内部的一个区域内是否应该有很深的颜色?只能把这个疑问留在这儿了,要验证恐怕要打碎几个雕刻斗才行,想想都是罪过。。。希望哪天能看到类似的图片吧 兩位老大哥探討海泡石發色原理真的很有意思我是海泡石新手也說說我的想法好了
大至上我是認同搖頭兄所說的
就是經過氣孔再到表面沉澱(不過這邊我認為算是一種擴散現像不是蒸發)
有個小實驗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嘗試
一個海泡石的斗缽,將斗缽內注滿黑色顏料水
靜置一個月左右大概就會有個眉目了(有空可以用吹風機將表面加熱,這樣可以模擬抽斗時氣空的縮放)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