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HandMade]手工斗概念乱谈
拜读了村内先进对手工/机制斗的讨论,小弟想偷换一个概念:手工->人工。偷换不是为了颠覆或否定,而是表达另一个思路。如果为了体现HandMade而刻意放弃电动工具用手一点点打磨,那应该是见仁见智之事,对于认同者而言自然亦有复古和稀缺的价值。
但,人或者说人工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说灵魂玄了一点,那就谈个性与创造罢。
上篇:Handmade->Custom(成材天然之美、适人各异之需)
所谓Custom,定制化、个性化的概念更为重要,概于外因玩家需求、爱好、偏重点的不同外,每块木头的内因亦千姿百态,拿到一块天造的木头,斗师通过经验判断可用部分的大小形状、木纹肌理等,无论是大胆创意发挥或者是把握延展出一种最适合该木头的斗型,然后以相对最适合的方式去把一把斗从一块木头里剥出来,让斗成为特定的人和木间的最优解决方案,成材天然之美、适人各异之需,这个过程就有意思了起来。
下篇:Handmade->OKOK(藏珍好专美,读斗会神思)
手工刀圈内的Handmade概念之争论由来亦久,小弟更倾向于定义手工刀为OKOK,即One Knife One Kind,同时小弟把OK理解成好的,即良好的热处理与完工度是定义为手工刀的基础(换在斗圈应该称OPOP即One Pipe One Plan了吧:)所谓设计,既可以是像丹麦自由式那样大胆而契合人体工学的全然创新,又可以是像Chantan些许改良味的英伦新风。一干传统斗型,小弟觉得就像紫砂圈中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一样,是功能、审美与材料适配上的经典,且机制斗亦能共享其设计精华。但是,少分的设计变化都会带来不同的受用与风情:钵口的一点弧形隆起、钵榫结合部的稍事圆钝,更何况弧度的些微变化,就会于功能适用和美感上产生微妙的变化。玩任何一种东西,老玩家拿到一件作品,看到某点会心一笑,领悟了作者设计背后的功能体会与审美理念,这是玩的乐趣,也是机制斗相对较少能给予的。藏珍好专美,独特本是收藏的基础与把玩的进阶;读斗会神思,一块木头有了人心的参与才变得意味丰富起来,这也是“人工烟斗”的可贵之处。
转发一篇截取来的小文,或许有些参考.
匠师开始先用小弓锯将石楠木块锯出粗形,然后再用细齿板锯的锯片作进一步修形(后来,这两种锯具基本都被脚踏板操作的线锯所取代了)。其后,再用类似枪托匠用的绘图刮刀进行精修。用装上钻头的手摇曲柄钻在斗钵和斗杆的中心位置各钻出一个小型的定位孔,来上脚踏车床的锥形螺旋卡盘(尽管有些乡下的师傅甚至连这种古老工具都免了)。接着用旋纽将斗钵和斗柄加工至十分接近想要的形状来。下一步是用手摇曲柄钻(总是木制的)上的筒形钻头,钻出吸气孔及圆柱形的搉眼。值得留意的是,十六分之一英寸是最小的钻头制造规格直径,而绝大多数我检视过的十九世纪欧洲匠师斗,气孔都钻2法分或十六分之三英寸,这恰是纽康比先生定规下来觉得理想的直径尺寸。
这些小孔打好后,就轮到用匙头钻打烟草燃烧室。这就是减损这么多烟斗吸烟质量的薄斗壁,极少在好的十九世纪制品中见到的原因所在了。现代烟斗总是在斗钵完全成形前就开钻燃烧室;而多数情况下,这样会迫使匠师在努力消除烟斗的主要缺陷从而使其保留在“一等品”的品类中时,去除远多于想要去除的木头。
在所有的孔都适当打好后,(琥珀、兽角或黄杨木)烟嘴在脚踏车床上使用旋椠及珠宝业中称为“蜡锉”的双头短锉刀塑造成形。在烟斗和烟嘴进行相互配接(将栓头旋拧至榷眼中)后,整件制品就准备进入最后工序阶段了。这是采用各种形状的细木工刮刀来完成的。这些“刮刀”实际上是切割工具,(用硬化钢研磨器)开了锋的刀口像剃刀一样锋利,这样从工件表层下来的刨花是几近透明的。这就是为什么很老的高端斗的清晰木纹和完美表面得以实现的原因了。即使是最细的玻璃砂纸也会因为更为迅猛地去除木头导管间的较软物质而把木纹给“糊掉”,留下一个质软、模糊及不平整的表面,在强光灯下能看得一清二楚。粗玻璃沙纸往往也会填平木头的毛孔(不管期间用了多少水或酒精),这既影响了木头作成细滑饰面的能力,也影响了烟斗的吸烟质量。
最后,用硬毡块吸过以滑石和橄榄油混合而成的抛光膏,对烟斗进行打磨,接着裹上硬木粉(用来吸光上面的油),并用擦亮石和橄榄油进行最末一道抛光。用硬木粉再进行一次处理后,成品斗涂上一层苯溶白蜂蜡(做红红的饰面是加“朱草”浸液;而制作红褐色饰面则加“卡塞尔棕”浸液),并用亚麻碎布抛光。
以上描述的制作方法,来源于我在七十年代初跟两位不同的法国匠师进行漫长交谈所记录下来的笔记。二位先生年纪较轻的也有82岁了,在1904年于圣克劳德的一个小型作坊里当学徒,时年13岁。他在“一战”时曾当步兵服役。后来游历到伦敦,在那儿为巴灵短暂工作过,其后在1928年回国。
续
在过去的85年来,烟斗一直大多都用机器制成,而制作者是些不能真叫匠师的人,因为他们只负责一两个在烟斗制作过程中的独立步骤罢了。他们领取时薪,被要求在每一天进行具体数目这样一些毫无二致的操作,其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滋长烦闷、疲劳与厌恶,工人对工作质量的兴趣尽失。即使是名符其实的匠师也使用电动机器工具来干不少的活,包括那随处可见、用卡盘夹在车床主轴箱中的大直径磨盘。大部分成形工作都是用它来完成的。不少(要不是大多数的话)现代烟斗的平庸质量,很大程度上正是归咎于这种器械,因为它柔化了本应锐利的轮廓,也将纤维高低不平地耗损掉了,而不是利落地进行剪割。即使随后依次用愈来愈细的玻璃沙纸水磨多少遍,也不能根治最初的损伤。我们看到这么多名匠制作的高端斗,沿斗柄全长微微起伏;这并非是艺术生机的产物,而只不过是工匠未能完全驾驭工具和材料的一个标志罢了。
有个烟斗制作上相对近晚的演进,是我一点都不喜欢的,那是用非石楠材料对斗杆进行延长。Charatan在七十年代就是这么做的,用硫化硬质橡胶挽救在斗柄出现致命瑕疵的上好斗钵。使用纯黑硬质橡胶,可以实现某种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我有支这样的斗,一支“加大特别皇冠型号”,这是其中一支我最心爱的斗),不过很多却都是用丑陋的假琥珀做的,那种黄颜色尤其不讨人喜欢。如今用与此用途的最常见材料之一,是竹根。除了它具柔韧性的强度及相对低廉的成本以外,还有对于追求十八世纪欧洲所摹仿的中式艺术风格之堕落中产阶级格调具吸引力的这个外加好处。
我献出前面的几个段落,系作为对我时常表达对现代烟斗之不屑的部分辩护,以免促使有些自命为分析家的人,认为这单单是由无知偏见或异想天开而引起的。结语之时,我必须承认过去85年来的烟斗,无法像真正手工制作的制品那样,在我胸中唤起同样的钟爱与敬慕之感了。是有非常好的现代烟斗,而我的确也抽这些斗,但我无法像曾爱过一个更高贵时代的制品那样,去爱它们了。 谢谢分享,也请各位前辈谈谈手工的理解 头回看到这么详细的介绍,顶了,要是有图就完美了,多谢二位大神分享。 好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