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饼』和『薄饼』
近日和一众邻近城市的斗友会面,一起抽烟斗聊天,十分开心。过程中,在下发现一个现象:这群斗友经过先进的指导意见和自己的实践,建立了一种不积炭饼,或者积薄饼的习惯。这种习惯好像是集体性的,他们每位的爱斗内壁,在使用过后,均经过精心的擦抹,擦去积炭和烟油。我们还能隐约地看到烟斗裸壁。他们把玩过在下约 2mm 厚炭饼的一把 Dunhill 烟斗后,均感到不可思议,毕竟和他们的分别太大了,似乎走了两种极端。
在此很想就我的一些有限认知和经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不求有标准答案,但求粗略分析一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的利弊。
* 探讨这个问题前,我突然想到好友推崇的香港哲学学者李天命先生的一句话,大意是:在讨论以前,先要界定讨论的范围。当时听了这句话,有点似乎是空话的感觉。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观察村中因为一些技术讨论而导致吵架式的争论,我又了不同的想法:一些我们似乎认为先验性的东西,例如:“我喜欢就好”、“烟斗是很个人的嗜好,没有定规”之类的前提概念,并非是所有人能够理解,并成为讨论的前提,有点可惜。
这则贴文的讨论,固然仍然跟随以上前提,并提出一些主观的观点,以免贴文落入『新闻腔调』,没有痛快己见的闷局。另外,有关粗浅分析,我亦会试着先界定讨论范围的做法进行。记得和其中一位斗友争论好斗和低档斗对吸烟质量的影响,有点争持不下,后来发现原来我观点的前提和范围是“抽烟斗技巧一定”,“烟草质量一定”,他则将前两项概念计算在内,结果:假设“技巧”占 a good smoke 的 50%,“烟草”占 25%,“烟斗档次”占 25%,烟斗档次的比例在这位朋友的心目中,自然是不甚重要了。我则将这 25% 变成 100 % 的程度讨论,自然差异比较明显。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议题了。
* 根据观察和询问,我觉得是否“专斗专草”、“专类专草”和是否在意细微的吸烟质量感受分别是造成“厚饼”“薄饼”差异的前提和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比较在意烟草口感的话,我们大概会玩“专斗专草”或者稍微妥协的“专类专草”法。这样烟草串味的情况就可以减免到最低。也就没有了“串味”的考虑。
如果我们比较潇洒,以斗会友众乐乐多于关心烟草口感和吸烟质量;或者烟斗不多,未能做到“专斗/类专草”的话,也就是原味烟和调味烟均在某一烟斗内抽的话,我们必须要考虑“串味”的问题。毕竟即使不太在意,也没有朋友愿意抽 Dunhill MM 965 时发现原来是在抽浓郁的樱桃味烟草。
所以不养炭饼或者不养厚饼的主要意义是『防止串味』。
因为炭饼是非常具吸收性的东东,这点大家应该有点共鸣。前几天广州的相对湿度达 100% 时,我无聊摸摸久休的那把烟斗的炭饼,居然一手是乌黑的水迹。养厚饼的话,抽过调味烟后,炭饼吸收了香料和浓香的烟油后,就会严重影响下一斗甚至下十斗不同烟草的风味。
另外听过养厚饼会降低斗钵的烟草量。在下的那把烟斗,钵口直径 22 mm,内钵高 40 mm,按八分满装烟草:
理论上不积炭饼的烟草容量是约 3.14*11 mm * 11 mm * 40 mm * 80% = 12158 立方 mm = 12.158 立方厘米
我的 2mm 厚烟斗则是:3.14* 9mm * 9mm * 40 mm * 80% = 8139 mm = 8.139 立方厘米
扣除钵底积炭较少,以及钵底圆弧形的因素,粗略计算烟草量的差异是约 1/3,我想实际差异大约估算会是 1/4 左右。这种容量的差异是否是我们最关心的,是否会对烟斗的使用造成影响,是否应该作为积炭与否的重要原因,则见仁见智。
* 考量过对烟草容量的影响因素。作为烟斗数量还算勉强够用,可以玩“专斗专草”和“专类专草”,并比较在意品尝烟草风味微妙性以及吸烟质量的我来说,我会选择养炭饼,甚至是厚饼,原因是:
-炭饼可以承受烟草燃烧时的高温,有助于保护斗壁不被烧穿。
-休息足够的烟斗,炭饼可以吸收吸烟过程中烟草燃烧析出的水汽,令烟气更干爽,不咬舌。
-炭饼隔热,令斗钵把握更舒适,不会过热烫手。
-养炭饼就像养茶壶,烟草风味会某种程度地累积。
-一把炭饼养得均匀,有一定厚度的烟斗,是品烟历史的一种见证。给予主人满足感和年月的回忆。
……
炭饼只要均匀的话,越厚,以上大部分优点就越明显。
除了主观的心理因素以外,不养炭饼,不但未能享受以上优点,且可能会导致烟斗永久性的损坏,如烧穿。我不清楚不养炭饼的朋友有没有烧穿烟斗的经历,如果有的话,我想这就是原则性问题了。毕竟烟斗是耐用品,所有做法都应该为保护硬件不损坏服务。另外我考虑到,通常烟斗数量不足以分“调味烟烟斗”和“原味烟烟斗”的朋友,往往都是新手居多。新手对吸烟节奏的把握,即“慢火”,往往有待提高,他们烧坏烟斗的几率就更高了。 所以他们更有必要积积炭饼。
在下认为不养炭饼的主要意义是防止串味,但是为此而不积炭饼的话,结果可能是失大于得。
我认为烟斗应该养炭饼,甚至养均匀的厚饼。
$.02
[此贴子已经被LeslieNg于2003-4-16 22:09:58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LeslieNg于2005-5-29 22:35:05编辑过]
DUNHILL烟斗的说明书上要求炭饼的厚度是1.0-1.5mm,我想这是有道理的,但他们也说不要超过1.5mm,防止烟斗开裂。就DUNHILL壁比较薄的烟斗来说,没有一定厚度的炭饼会很受罪,我用的shell 4109斗壁就比较薄,抽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发烫,这段时间恐怕不会那么轻松的用它。
疑惑
"在下认为不养炭饼的主要意义是防止串味,但是为此而不积炭饼的话,结果可能是得大于失的。"文中的“得大于失”是否笔误? 我是很赞成养薄饼的,包括目前常用的十余只斗全部打薄.经过实践,个人浅见恰恰是薄饼更能品位烟草和保护斗壁均匀受热.不知大家有无注意,使用类烟斗(非纯观赏类)不管造型、大小、式样上千变万化,万紫千红,但在斗钵口径上却遵循了22mm、20mm和少量的18mm,越是高品质、大品牌就遵循得越严谨,我想这绝对和装填烟草量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在于其内部的气流交换和良好的气流交换后对烟草优质燃烧的巨大帮助!往往一个斗的使用品质取决于其气流特性,而固定了口径后气孔的开凿尤为关键!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课堂上的一则故事,美国某工厂一大型机器出故障,花1000美金请爱迪生(好象是他吧,具体人名有些模糊了)来修复,这老兄来后,开动故障机器东转转,西听听,敲敲打打后在一处停下,用粉笔画个记号,叫人维修记号处,果然,故障排除。过后工厂老板觉得一个记号就收1000美金,冤,要求解释,这老哥说了一句至理名言:“我划一条线只值1美金,但我知道在什么地方划线值999美金”。我想一个大师和一个工匠的区别正是在于此,烟斗的外型可以模仿,烟斗的样式也有固定类型,但内部气流交换怎么平衡、怎么处理却无法模仿,也无法揣摩。这需要百年老店的积累,需要新人的才智。又继续话题,内部气孔和气流通路开凿固定后,唯一能改变的是外界口径,村长在测量后得到的结果是2mm的厚饼造成口径由22mm锐减至18mm,而容量更减至6成6,这对烟草装填不算什么,大不了原来装8分斗的现在装9分、甚至10分斗,或者我们开玩笑说的11分斗(烟草高于斗钵口),要不干脆再来一斗而已。但对于气流交换则是巨大的!换而言之,气流决定了吸烟质量。吸纳之术,就是气流之术!
关于烟斗烧坏,基本为“烧裂”和“烧穿”两则,“烧裂”原因就是因为斗钵内积水产生的,当积水流淌到高温处,定然裂开,除去技巧原因,气流量过小,燃烧不充分,烟草、焦油未被烘培干所至,即斗钵进气量大于气孔进气量;同样,除去技巧原因,“烧穿”原因是由于局部过热引起,超过木材本身临界温度。气流量过大,燃烧过分,烟草、焦油完全烘培所至,即斗钵进气量小于气孔进气量。
至于厂商提示,我想这应该属于保守要求,正如我们购买任何一款产品,都有一个应用范围,但是它仅仅应用如此?NO!正如DIY电脑一样,CPU运行频率是设好的,Inetl也好、AMD也好,都告戒我们,千万不要超频,超频不好,超频不乖,但往往呢?玩计算机的DIYer们所作的就是超频寻找性能/稳定的平衡点,寻求超值部分所带来的快乐。烟斗如此,养饼如此,Player如此,我也如此。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胡言乱语之处还请见谅!
村长与neolu兄的论述都太专业了,在下都快看不懂了!本人的经验是,不养炭饼是肯定会烧穿烟斗的,因为我的第一支斗就是如此,那时不懂得养饼,每次都清理得干干净净,钵壁也看不出什麽,但后来发现,那看似结实的钵壁实际已经炭化,用刮刀稍用力就刮下一层!以至于费掉了这个斗。
所以,我觉得不养或养薄饼虽一时半会儿不会有什麽问题,但长久如此,钵壁有可能已经受损,只是尚未有明显征兆而已。
当然,炭饼隔热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利于吸收水气也是有道理的,但过厚的炭饼会不会影响水气的挥发呢?个人认为,是有影响的,所以,养多厚的炭饼值得研究,不过,1-1.5mm好像是国外烟斗客多年的总结心得,应该有道理的。
neolu兄提到的“吸纳之术,就是气流之术!”在下极赞成。
关于“斗钵与气孔进气量”的论述,在下同意neolu兄,在工匠制作烟斗时,肯定会细加考虑。但是,因为多数烟斗客都是要养饼的,国外的工匠在制作烟斗时会不会在斗钵容积、口径的问题上已经想到了买主是要养炭饼的,而在制作时在尺寸上已经加以考虑?
就像lixin兄说的dunhill的例子,人家说明书上这样写,是否可以说明人家在制作时就考虑了?从这个角度讲,养薄饼是否达不到最佳吸烟质量呢?
不过说到烧裂与烧穿,完全“归罪”于两者进气量的大小(除去技巧因素),在下总觉得好像有点勉强,我认为除去技巧因素,还是和材料素质与炭饼厚薄关系较大。
所以,在下也认为,应该养厚一点的炭饼。
一直在关注这个话题,有饼无饼,厚饼薄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记得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原文不记得了,大意是:回香豆和豆腐干一起吃能吃出肉的味道。不要碳饼的朋友可能觉得,烟草和木头在一起烧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美味。 开个玩笑
我这里有一个假设,假设碳饼分两层:
层1--靠近烟斗木质的部份,木头的表面有好多细微的小孔,在开斗的阶段从烟草中形成的碳颗粒深入到木质中,最初形成的碳层被牢牢地“抓”在斗墙上。这一层相对坚硬,牢固。
层2--靠近烟草的部份,这一层在抽斗的时候能吸收一些烟草中的水汽,烟油,因而层2在抽斗期间会膨胀变软。
(如果那位斗友想验证这个假设,可以将烟斗做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为了达到保护烟斗,保持干爽烟气的目的,在下觉得,这两层缺一不可。那么回过头来看,被世界斗民公认的理想厚度1--1.5 mm,在下认为这个厚度应该包括上面的层1和层2,完全可以起到碳饼应有的作用。
如果薄了,至少其中一层被破坏,没什么商量的,轻者不能达到理想的抽斗效果,重者烧穿烟斗。
如果厚了,这就不好说了,现在假设非常厚,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在碳饼表面的部份比较疏松,附着力不是太强,这样可能形成参差不齐的表面,碳饼厚度不均,后果也可想而知。所以大于1--1.5 mm的碳饼,就要注意比较经常地修理了。另外就自己的体会和在学堂里的学习,碳饼吸收烟油,影响烟草的口味,在比较厚的碳饼中也就存在比较多的烟油,修碳或酒精盐的频率也就相对增加,个人觉得麻烦。
在修理碳饼的时候,我认为全凭个人的感觉,究竟有多少厚度没法用尺量。1--1.5 mm可能是在显微镜下的测量结果。 同意楼上兄台的观点,萝卜与白菜吗!
我个人觉得不需要烟灰与焦油积下的“碳饼”会更好:
1、同意Neolu的气流观点与个人技术的观点
2、本身斗壁上原木经火烧河焦油侵入,已经形成了一层木“炭层”。根据斗友老流氓的磨洞经验,这层碳层至少达到0.5mm~1mm。大家有没有看过金银匠在融化金子或银子时使用一块木头,用喷枪直接在木头上融化,其中的物理、化学原理就不必讲了。
3、LeslieNg所讲能看到“裸壁”,我极不赞同,因为就我而言每次最多6分斗,那还有至少1/3的斗避是见不到高温的,只有焦油,轻轻擦拭就会看到原木色的斗壁。
4、LeslieNg所讲出汗现象,我的烟斗经常会出现。烟斗放置在通风处也会因天气潮湿冒汗,有点象盐罐子冒汗的原理,不过冒出来的是纯黄色的焦油。这证明原木质的“碳层‘和其木质本身的吸附能力也不亚于1.2mm的”碳饼”。
5、经验证明无碳饼的斗在专斗专草的问题上根本不受限制,也许是我的味觉、嗅觉不灵敏。我觉得是因为碳层与原木吸收了水分和焦油,但有强烈味道的部分不会被大量吸收,入口的差别应该是不大。
6、对于是否会烧裂斗,我觉得在没有科学的统计基础上不要武断的说哪个多。我个人认为技术差、木质差、斗壁厚度不均等都会造成裂。我烧裂过一个,就是在上月底,新买的Nording golf因为斗形是不规则的加上不甚将积在烟道内的水流到斗内,在成内部裂开1.5mm的口子两个(心痛啊,虽然裂的不深)。但我其他的斗抽的烫手而且也有水回流(能明显听到嗤嗤声)但都无任何事情。我的技术肯定比已前强,这证明是否有碳饼与开裂无重大关联。
7、所以我建议(我个人也准备)大家无须在自己没有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枉加评判,我会拿一个斗养个碳饼试一下,亲身比较一下两者的不同。
8、积碳饼不容易,那不积碳饼会容易吗????
以上是个人观点,请指教!
呀,一天没来,洋洋洒洒跟贴这么多,仔细学习后收益非浅,但也有个人意见补充如下:
一、留的是“薄饼”,而非“无饼”或“不积炭饼”,“薄饼”是指积小于非常规1mm~1.5mm标准碳饼或2mm的厚饼。
二、关于“薄饼”的应用范围为“Player”,而非“User”,针对“User”来说,前人的经验教训或体验积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身就是可以遵循的准则,背道而弛则徒增烦恼;针对“Player”来说,在遵循前辈的经验同时,尝试一种新的乐趣,寻求一个临界点,寻求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三、倡议“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大家不妨实践一番,相信自己的感觉和体会。
另:rauber兄,“回香豆和豆腐干一起吃能吃出肉的味道”是清朝文坛巨子金圣叹在被腰斩时留给他两个儿子的遗嘱,在下非常喜欢他的文章和他生死置之度外,幽默诙谐的性格。
我中庸
对于碳饼,我是这样的:看法:它根本不象传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多功能,感觉有些叫做功能的说法是想象出来的。薄壁斗不会因为厚积碳而明显降温。该烫还烫,该湿还湿。更不考虑碳饼厚薄和装烟体积的关系,谗了,大斗。小酣,“火敢当”;经常途中滋滋响,可它就是不裂!但碳饼也非可有可无,万一呢?
做法:保持小于1MM厚度的碳饼,每次抽完用工具仔细剔去残留烟丝,然后纸巾旋转稍微用力擦抹,力图理论上去除当次抽吸遗留残迹,吸除水分,保持界面平滑圆润,黑中透亮,心情畅快,送回卧室。
根据:没有理论,只有实践。
结果:大小安康,无灾无病。
回老酒兄,那支废掉的斗情形是这样的:那些炭化的木质部分干燥后比较脆,因此用刮刀的时候一用力,就刮下一些黑末,起初并没在意,只当是一些抽斗时附着的灰,可是时间久了,发现钵壁开始下凹(就是钵壁越来越薄),这才意识到已经“坏事”,再仔细观察斗钵外观,发现钵壁最薄的地方从外面已经可以看出有点变黑,再抽下去肯定会穿!这支斗就这样废掉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4-17 19:29:2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