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熊海泡石
所有者说:“自从我4、5岁时就看我祖父用这把斗抽烟,现在我也是祖父了,呵呵。”套用一广告语:看得见的历史
http://www.pipevillage.org/community/attachments/dvbbs/uploadImages/200331423253714670.jpg
http://www.pipevillage.org/community/attachments/dvbbs/uploadImages/20033142326012728.jpg
探讨
在此,也请大家探讨一下这缺裂的熊口怎么就没有烟油的痕迹呢?http://www.pipevillage.org/community/attachments/dvbbs/uploadImages/200331423342910205.jpg
个人感觉,原先制作的时候应该是进行过颜色处理,由于长时间使用会使比较难于清理的地方颜色更加深,这个烟斗应该很长时间没有用过了,以至隐秘的地方产生很多灰垢,不容易清理。拿出来的时候只是做点表面清理而已。嘴部的缺口可以明显看出海泡石的原先颜色,我相信即使再长期使用海泡石,其烟油也不会很深的沉淀到海泡石里,只能伏在表面薄薄一层。 在下以为,这支斗的颜色不仅仅是烟油作用的结果:有可能是使用时不用手套等,而是直接用手,有些烟油不容易渗到的地方是因为长期手摸的缘故而变色,因而其只是表面很薄的一层变色。
另外一种可能就如玻璃使者所说,烟斗制作时可能经过染色处理。
成交价格
日前,它以169。99美圆成功拍出。http://cgi.ebay.com/ws/eBayISAPI.dll?ViewItem&category=4119&item=3214096859&rd=1
真是漂亮亚,雕工和岁月感都好! 鉴定结束:比较明显的作旧处理 并不一定是作旧,这上的底部色泽,确实是历史沈淀而成的,而在熊面上的色泽,虽然呈现少见的黄色,但看从鬃毛处的色泽渐进过程,还是可以判断属於正常的发色结果。
而牙齿的白色部份,估计是在牙後有一段杂质或是密度变化,阻隔了烟油的渗透。
海泡石斗的变色,是很难掌握的,关键在於石体内部的组成和密度。海泡石的变色,其实不是藉由烟油本身来产生的,而是靠水气。藉由水汽中夹带了烟中的成分然後向石头内部渗透。这个过程中,是不断的朝向斗面向外来前进的。因此,从最易积水的底部开始,向上延伸。中间如果碰上了密度太密的成分,就有可能被挡下来了。
有些人的斗,抽了一辈子,说不变,就不变,问题就在此,他买的斗,质地太密,而且,可能刚好就在底部。那要变色,就真的很难了。同理,如果斗中疏密不一,又在表层,那搞到一只斑节斗,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这些固然可以藉由老师傅多年经验来挑石,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只能藉由日後的变色,来判断这石材里面有没有什麽门道。
因此,一个变色好的旧斗,在玩家的眼中,它的价值可能要远胜过一只新斗,因为,这和猜石一样,而且,还要靠玩家时常来养,更是难得了。
另外,不同的草,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变色速度也大不相同,这些都是挑二手海泡石斗需要注意的。 还有这等强贴,竟是2003年的,刚刚发现
关于上边那个断口,我想起了美国一个烟斗网站上的贴子,内容是讨论石楠究竟能不能深度吸油。有强人专门做了实验,把旧斗从钵端到柄端一条线纵向剖开,结果令人吃惊:和楼主的图片一样,木头的内沿和外沿均有深色沉淀,而中间部分仍是原木色。小弟没有实力和魄力去做这个实验,但是观察了一下自己的一把自制斗,斗没有上色,刚做好时没有发现砂眼,上了水漆(这种漆应该是不透气的),几个月后不经意间发现冒出来两三个黑黑的砂眼。既然水漆层不透气(我当时上了四道漆!)那么黑色不可能是由外部浸入,只可能是从斗钵内部产生,经木纹导管被运至表层,发生黑油沉淀。斗刚做好时因为没有烟油颜色对比,所以没看到砂眼,时间长了,逐渐显露。可见我们对于微孔导管吸附油烟的运动、沉淀形态和原理尚欠缺了解,恐怕只有期待物理专家来给出答案了。 9楼正解。
斗舍不得,可以拿一把低档、使用了很久的、如今又闲置的壶砸碎了看看
页:
[1]
2